奥运的两种精神 (雷鼎鸣)

为什么4年一度的奥运,每次都能吸引全球亿万观众,彻夜不眠地在电视机前大声呼叫喝采,为自己国家的运动员打气?我相信这是因为奥运有两种精神与普世价值十分符合。

先要指出,所谓普世价值很多都是假的,并非普世,只是西方媒体强行把对其有利的思想到处灌输,并称其为普世,以防别人挑战而已。但奥运精神拥有的支持者却着实众多,参与奥运的国家也有足够的代表性,是如假包换的普世。

是哪两种精神?第一是追求卓越,第二是公平。

追求卓越是明显不过的奥运精神。当我们看到运动员种种近乎非人类力量所能达到的成绩,自然会明白其背后锻练之艰辛,又或见到他们拼尽最后一分力气也不会放弃时,怎会不知这是被钢铁般的意志所支撑着的?完美的表现在顶尖高手的较量中被迸发出来,这是追求卓越的充分体现。


追求卓越 有效激励机制不可缺

为什么这么多运动员肯进行地狱式的训练,以追求奖牌?除了被培养出有坚强意志外,有效的激励机制不可或缺。这个机制有些考究,内含重要经济学原理。

它有两个主要特征:第一是胜者全胜回报极大,败者则基本上无甚收益;第二这是一个零和游战。别人取了奖牌,你便没有了。奖牌有限,取胜的机会极低,一个国家有千万、甚至有以亿计的人口,能拿到的奖牌却是屈指可数。既然取胜的概率这么低,若要运动员肯拼命训练,那么一旦得到奖牌,便必须有巨大的奖励,否则形成不了诱因。

以香港的选手为例,奥运选手都是从人口中万中选一,得到金牌不但全民视为英雄,立成灿烂的明星,而且马会有600万元奖金,未来若拍广告或找工作,身价亦水涨船高,企业也会因他们表现出的毅力及意志而看重他们。

上述的激励机制也可称为锦标机制,它有何好处?为何不采用看似较为中庸,只要肯参加锻练,人人都可有相当的收入,输赢对收入只有轻微影响的平均主义机制?原因是锦标机制对追求卓越的激励巨大得多,人人有份的机制提供不了激励。试想,赢了才能一举成名,输了则一无所有,一旦进入这游戏,能不拼命乎?此种机制在创新行业中特别多见。一套理论、一件设计,或一种产品,若非是最优秀的,往往无人问津,一无用处。平均主义者往往不喜欢这种机制,但抱歉得很,在实际世界中,它却是最有效的,不采用它,不会有多少人能突破潜能。

奥运的第二种精神是它的公平性。既然比别人跑快了0.01秒便可独赢,其他人一无所有,那么此种先天的不平等,更要有公平的机制去平衡一下。

西方炒作禁药议题 干扰华选手

所谓公平,是要大家对胜负如何订定都要有一种共识。跑步、游水等项目标准较为容易,比的是时间快慢,十分清晰。有些项目评分较为主观,为防偏袒,会有多位裁判打分,给最高分及最低分的会被删掉。 

最大的不公平便是有人作弊,若有此情况,不但结果不公,对追求卓越也会有重大的影响。最常见的作弊是吃了禁药。在网上看到资料,在过去多年对各国运动员取得的尿液样本中,被发现服过禁药比例最高的是印度,有3.2%;中国是0.2%,是最低比例的国家之一;而有口骂人没口骂自己的美国,则是1.2%,是中国的6倍!今次美西传媒开足马力,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一早便强烈暗示中国的游泳队靠吃禁药。奥运会的反禁药组织WADAWorld Anti-Doping Agency,即世界反兴奋剂组织)备受西方媒体与政府压力,对中国的泳手每人进行几十次验尿,严重干扰他们的作息,但「幸好」如此,无一人被验出有吃禁药,足证其清白,却依然在两个标志性的项目男子100米自由泳及男子4x100米混合接力中夺金。此种情况虽然因中国队出了天才泳手,能化解过去,但究竟是地缘政治的魔手伸入体育,还是种族歧视,有人看不得中国人能达此卓越成绩,都是十分的不公平,希望奥运当局能继续顶住压力。


西方人口较高大健硕 先天占优

另有一种不平等,是否不公,可能见仁见智。我们毋庸讳言,西方世界的人口,平均而言,较为高大健硕,在多种项目中,他们先天占有优势。学术界早有大量研究结果,说明人口的平均高度与营养有很大关系(营养过多,变成肥胖,是另一种问题),而营养是否足够,又与经济生产息息相关。

经济诺奖得主伏格尔(Robert Fogel)曾计算过,以今天美国人的身高,若他们生活在200多年前的欧洲,恐怕不一定能活得下去,原因是他们身形所需消耗的热量,已超过当年欧洲人均食物产量所能提供。

由此亦可知,当年西方世界人口的高度远低于今天。此事毫不奇怪,在19世纪末,日本男人平均身高5英呎1吋左右,今天已超5英呎7吋,中国今天的年轻人平均身高已达5英呎9吋以上,而且增加甚快,这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之一。假以时日,与欧美差距会收窄,奥运比赛,再不会吃亏。

(香港经济日报 2024-8-9)

 

一切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网页上载的署名论文、评论、影片都属于作者或讲者,其内容与观点并不代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或澳门科技大学。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