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断挑衅华 可致全球大灾难?(雷鼎鸣)

美国有一个叫All-In的平台,在9月17日搞了一个座谈,全程录像放在网上,不到一周便有过百万人观看,对于一个学术辩论来说,真是异数。

事缘主持人外,有5位参加者,其中3人所起的作用,只是使人嫌他们占用了另外两位的发言时间,这两位主角才是精采纷呈。他们是芝加哥大学的政治学教授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萨克斯(Jeffrey Sachs)。这段视频的观点,对我们预判人类未来的命运与存在有莫大关系,不能等闲视之。

米尔斯海默是近年政治学界的当红炸子鸡,他的粉丝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学家,原因是他早在10年前准确预测北约一旦违背对俄罗斯的承诺,东扩到乌克兰,便必会遭到俄罗斯的反击,而他的预测工具正是他创立的现实主义政治学。其实他的著述特多,例如他分析以色列的游说集团如何左右美国政治,其论点今天仍在美国政坛中充分体现。他对大国之间无可避免的恶斗所引起的悲剧所作的分析,更影响了政治学家一代人的思想。

至于萨克斯,40多年来一直是极负盛名的经济学家,年纪轻轻便成哈佛正教授,且周游列国,各国领导人纷纷找他充当国师。他熟读中国历史,与中国交流甚多,他曾明言,以他曾与无数各国官员接触的经验作根据,中国的官员是超级专业的,远胜他国,对世事了如指掌。他对美国政客所推动的反华政策十分反感,认为都在损害美国利益,十分危险。


国与国争霸是必然 美应遏华?

这次辩论,核心是米尔斯海默对中美关系的看法是否正确。米氏认为,乌克兰的战争,根本是美国通过北约弄出来的,美国深陷其中,是战略上的大错,使她不能集中资源对付中国。俄罗斯实力远比不上中国,后者才是美国真正的威胁,美国应拉拢俄罗斯,而不是把她推向中国。

为甚么中国是美国威胁,不能不遏制之?原因是国与国之上,并无更高权力制约一国的行为,所以国家为求安全,最有效的方法便是使到自己强大无比。当某国(如美国)变成霸主后,她必会冷酷无情地尽一切办法防止别的国家有实力挑战她的霸权地位。若遏制不成功,对手羽翼已丰,反而危险,因双方都想把对手挤出自己的势力范围以外,随时可爆发战争。因此,把中国势力困于第一岛链之内,反是避免大战的手段。

不过,他似乎也不是那么有信心美国能遏制到中国,所以他才悲呼国与国之间的争霸局面是必然的,大家都犹如被锁在一铁笼中,走不出来。


共同繁荣是正道 京永不称霸

萨克斯明言,他不相信中国是对美国的威胁。双方隔着大洋,而且又有核武互相制约,中国没有这么笨去攻打美国。他熟悉中国,朋友学生都多,知道中国不会主动去挑起与美国的战争。国与国之间的安全并非零和游戏,打击你的安全并不会使我更安全,共同繁荣才是正道。加州可能是全世界最有从中国崛起而得益的地方,想来也是,如无中国人民购买苹果手机及美国的芯片,加州经济一定大大不如。美国既然已与中国签过三个与台湾有关的协议,美国绝不应在此问题上挑衅中国。

我认为双方的看法都各有所据。米氏熟悉西方历史,见惯了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霸权行径,因此他相信弱肉强食理论毫不为奇。他的理论对于西方国家的行为很有解释力。

不过,我十分认同萨克斯的看法。美国不能假设中国在羽翼已成时便会变得与美国一样,到时在全世界到处撩是斗非。米尔斯海默也可反驳,中国今天没有去争霸,只是因为她实力不够,将来闯出第一岛链后,行为也会如美国一样坏。正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一定要在未发生之时先下手为强,杜绝后患。

我若是萨克斯,也会接着反驳,中国数千年历史显示,她对侵略别国并无兴趣,郑和的舰队雄视十五世纪的世界,但中国并没有如100年后的欧洲国家到处搞殖民地。中国有兴趣的是共同富裕的贸易。我曾参观过在湛江附近的明代沉船遗迹,只见船上满满都是中国输出到南洋的瓷器之类的货物。近年又有新的明朝沉船被发现,船上有异国的木材及中国制造的商品。其实朝贡制度也是另类的国际贸易,中国的藩国进贡,取走的货物或赏赐往往远高与贡品的价值。中国两位已故领导人毛泽东与邓小平都说过,中国永不称霸,他们明白称霸不会有好下场。


哥大学者警告 可致人类灭绝

萨克斯也深知追求霸权的灾难性后果,它会把世界推向核战。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美国就算想永续霸权,我们也知道这不可能。她总有衰落一天,被人挑战,但按照她的思维,一被挑战便要打击对方,若是力不从心,便惟有动用核武这底牌。如此一来,世界岂不危哉?所以萨克斯大声呼吁,不能说我们被困于铁笼便不做事,要把冲突降级,否之,则是人类灭绝。

(香港经济日报 2024-9-27)


一切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网页上载的署名论文、评论、影片都属于作者或讲者,其内容与观点并不代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或澳门科技大学。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