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上场势打压 香港怎应对?(雷鼎鸣)

特朗普(Donald Trump)重新当选美国总统后,香港政圈一个热门话题便是美国会如何对付香港及香港如何响应。我素来重视底线思维,要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仍能站得稳,才可有力化解危机。

特朗普此人癫三倒四,不好预测,虽说他经过8年政圈生涯的锻练后,心智应比以前成熟,手段也会圆融一点,但看他委任的内阁,不乏红卫兵般只懂喊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即让美国再次伟大)口号之辈,我们还是小心一点好。

公开的平台并非讨论攻守战略的合适地方,但也可以起到一个正面作用,便是把事实摆出来,减少误判,从而使到双方都可避免干出损人害己之事。


港货输美数额低 美制裁影响微

香港经济最重要的两个板块是国际商贸活动与金融服务业,美国的某些政客要打压香港也会重点考虑这两方面,但其实他们能做到的并不多。

先说商贸。香港早已不是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城市,贸易数额虽是GDP(本地生产总值)的几倍,但基本上都是转口贸易。香港本土商品有多少出口到美国?过去政府每年都有公布这数字,但近年便没有了,最后公布的是2016年,那年本土产品出口到美国的,共36.5亿港元。今天香港本土制造业与8年前比较并无多少进步,恐怕出口到美国的也就只是几十亿港元而已,相比香港3万亿港元的GDP,微不足道,美国制裁也不会有甚么效果。

以上说的是商品贸易,港美贸易还有服务业的进出口,规模大得多。2022年,香港服务业向美输出1,416亿港元,从美输入740亿港元,顺差676亿港元。这些服务是甚么?主要是海运及空运服务、金融服务及商业服务。美国政府若要打压,也许会有老鼠拉龟、无从入手之叹,况且不少提供这些服务的,都是包括美国公司在内的跨国公司,打击它们不是棒打自己人吗?美国在这领域干不了大动作。


保卫港金融 须足够外汇撑联汇

在金融业上最值得关注的惟有联系汇率,此制度十分符合美国的利益,香港历年来用有价值的商品或服务换回美国印钞机印出本身并无内在价值的美元,美国政府睡着也会偷笑,若一旦打击联系汇率,世界对持有美元资产便会更有戒心。但如果美国政客把中国的和平崛起视为对自己霸权的生死存亡威胁,而打击香港又是破坏中国金融的有力措施,谁能保证那些头脑发热的美国政客不会不惜工本的胡搞?

要保卫香港的金融业,便必须维持世人对香港金融业的信心,不能容许联汇制在攻击中被动地倒下来,这要有几方面的考虑。

联汇制要有足够的外汇资产支撑,否则大家都拿着港元来兑换美元时,香港拿不出美元便会大事不妙,出现挤提。按最新的数据,今年9月香港共有3.87万亿港元的外汇资产。联汇制承诺会担保的是香港货币基础的总值,今年12月,共1.95万亿港元,比起4年前同期下降了1,614亿港元,反映在此期间资金流走了同等数额,但这情况已稳定下来,今年比去年同期,资金已回流进来约700亿。3.87万亿的外汇资产中的1.95万亿是不能动用的,余下的1.92万亿也不是随便可消耗掉,否则一样可引发信心危机。

这笔并不是用作担保联汇制的储备主要构成是特区政府的财政储备与基金权益。前者在新冠出现前的2019年9月,共1.096万亿,今年9月只剩下0.523万亿,消失了近半。近日政府放风,今年财赤会高达千亿,远超原本政府预期的400多亿,这不能不使人担心政府已失去审慎理财的能力。基金权益那部分情况好一点,它是历年来外汇投资所赚回来的利润结余,财政司司长有法定权力决定如何使用这笔钱。今年9月,它的总额是0.783万亿元,比2019年9月稍增了123亿港元。现时理论上财政司司长可管控的财政储备加上基金权益共1.307万亿,依然是天文数字,世界上没有私营炒家够实力沽空得动港元,但美国政府动用公权力却是可以把港元打残。


港应审慎理财 定计划防患未然

有几点原则是政府应注意的。第一,审慎理财依然重要,不是钱不能用,而是要多用在符合成本效益回报率高的投资上,而不是用在效率不高的所谓刺激消费上。投资在高新科技是合理的考虑。第二,要问一个问题:假如美国想方设法把香港踢出国际收支系统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香港有无靠得住的措施化解危机?我不认为美国会笨至这样做,但香港仍需要订定计划应付。第三,要问另一问题:美国若不容许国际上的银行办理港元与美元的兑换,或充公了香港的外汇储备,怎办?

(香港经济日报 2024-12-13)


一切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网页上载的署名论文、评论、影片都属于作者或讲者,其内容与观点并不代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或澳门科技大学。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