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连环发动贸战 胜算究竟多大?(雷鼎鸣 )
美国近年发动过3次贸易战,即特朗普1.0、拜登与特朗普2.0。3个不同时期的贸易战,每次的战略目标不同,手段的差异却不大。从结果看来,前两场完全达不到目标,可算十分失败,最后一场才刚开始,但胜望甚微。
第一场在2018年间开始,2021年初特朗普(Donald Trump)下台时完结。特朗普声称对美国每年的巨额贸易赤字不可接受,又认为这等于是美国在津贴其他国家的经济,所以要抽取关税以补偿其他国家对美国的不公,而美国与中国的贸易中,赤字最大,所以针对中国的关税要最狠。当然,这场关税战背后的另一目的是要遏制中国的发展,但其宣称的主要目标,还是减贸赤。
特朗普1.0加关税 贸赤不减反加
我们可从实际数据检验这场贸易战是否成功。2017年贸易战尚未开始,美国的总体贸赤共5,169亿美元(当中包含了7,993亿美元货物贸赤及2,824亿美元服务贸易盈余),但到了2020年特朗普快将落台的那一年,美国总体贸赤却不减反加,上升至6,537亿美元。这与减赤目标差别何其巨大!
针对中国的关税,效果轻微。在货物贸易上,美国对中国的赤字,在2017年是3,752亿美元,到了2020年只减至3,080亿美元。但这能否改变到中国的发展大局?中国对全球货物贸易继续录有巨额盈余,2017年是4,196亿美元,2020年还猛增25%至5,240亿美元。美国并非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全球最大贸易国,贸易额增长势不可挡,美国根本改变不了大势。
为何加了关税后,美国的贸赤不减反加?这是因为特朗普及他的三流谋臣根本不懂经济,用错了工具。贸赤意味着美国总需求(即消费加投资)大于自身的产值,所以要靠净进口去填补缺口。这等于某人每月只赚100元,但开支却有120元,那么便不能不有赤字。减少贸赤的方法只能是提升产能或减少需求,这两样美国都做不到,产能不足以支撑其消耗,年年的贸赤是必然,加关税根本无济于事,美国只能沿用其一贯政策,靠多印钞票去支付进口货物。
拜登(Joe Biden)上台后,并未终止特朗普1.0的贸易战,但在针对中国方面,反而变本加厉,不但继续维持高关税,而且还千方百计,巧立名目控制高科技产品向中国的出口,限制高端芯片的出口,及长臂管辖,禁止荷兰ASML最先进的光刻机卖给中国,便是最明显的例子。
拜登限芯片出口 无阻华高科技
但这也没有甚么用。从拜登上台前的2020年到下台前一年的2024年底,美国对中国的货物贸易赤字只从3,080亿美元微减4.1%至2,954亿美元。中国自己的货物贸易盈余在同一时期,却从5,240亿美元上升至9,222亿美元,增幅达76%!美国想减少用中国货,但其他国家却更加欢迎中国货。
科技产品的遏制也全面失败,中国的高新科技及高端制造业,在拜登年代一样迅速进步,使人目不暇给。中国的电动车销售量已是世界第一,光伏发电等数十项高端制造已是冠绝全球,中国的制造业产值等于全球排名第2至第9的总和,是全球唯一的制造业超级大国。就算是全球科技发展的宠儿人工智能(AI),中国的「深度求索」DeepSeek一样震惊世界,成为AI界各公司要研究如何超越的对象。以DeepSeek R1论文的作者看来,此模型的18位核心贡献者当中排名第4的是香港科技大学2015年的一位姓宋的博士毕业生,可见香港也能对轰动世界的科研成果作出贡献。
特朗普2.0的贸易战声称的目标又有改变。美国的总体贸易赤字,已从上述2017年的5,169亿美元增至2024年的9,184亿美元,再谈关税可减少贸赤,岂不自取其辱?今回第三场贸易战被订下的战略目标是要把制造业及就业机会重回美国本土,但靠加关税这一招能达到目标吗?
特2.0冀重振美制造业 惟缺优势
低端制造业可创造大量职位,但美国劳动力昂贵,在制衣、钢铁甚至汽车等制造业上已毫无优势,加关税只会迫使美国物价上升,在美国搞低端制造,等于要香港重走在家穿胶花或女工到纺织厂打工年代的路线,其结果不问可知。
高级一点的制造业可否靠关税来促成?美国的精英分子数十年来在大学读书时早已对医生、律师、金融等情有独钟,工程科技等则怕而远之,工程师远远不足,在制造业上与中国的差距已是难以弥补,中国的造船能力是美国的300倍便是一例。在最高端的产业上,例如芯片,美国仍有优势,但美国出口管制,中国又迅猛的追上来,将来高科技产品出现「白菜价」的机会很大,美国现时的贸易战前景不妙。
(香港经济日报 2025-2-14)
一切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网页上载的署名论文、评论、影片都属于作者或讲者,其内容与观点并不代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或澳门科技大学。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