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南海战云密布 谁主导未来?(雷鼎鸣)

2025/09/03

西太平洋地区虽没有像乌克兰、叙利亚、加沙等地区般被战火弄至满目疮痍、生灵涂炭,但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地区一样战云密布,各方的军事演习十分频密。这会否是战争的前奏?我们是否有办法维持和平?

美国在华盛顿月前的阅兵虽散漫无序,展现不出军人的威武,但美国却是太平洋军事演习的老祖宗。早在1994年开始,她每两年便与其他国家联合搞一次「环太平洋军演」(RIMPAC),1994年那次邀了5个国家参加,去年更拉帮结派,找来29国。但因怕有些国家不愿得罪中国,所以从来都不让台湾参加。


陆围台演习常规化 阻外力介入

今年7月,更有针对性,7月10日开始弄了个为期两周的「部队重返太平洋」演习,这又与7月13日至8月4日同时举行的「护身军刀」军演交织在一起,前者动用战机300架,人员数千,后者更涉及19个国家,3.5万人员,并首次在太平洋区域试射中程导弹。

中国早已不搞韬光养晦,除了把几个旅的战机装备换成多方面性能更胜美国五代战机F35的中国战机歼20外,一样从4月1日至4月2日在台海搞了个名为「海峡雷霆2025A」的军演,动员了陆海空及火箭军参加,随时可封锁台湾,阻挡外力介入。其实从美国前众议院议长佩洛西(Nancy Pelosi)2022年故意挑衅,无端访台后,中国便把包围台湾的演习常规化。台海以外,中国近年亦多次与俄罗斯、伊朗、泰国、越南、新加坡、柬埔寨、老挝、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国家进行军演,例如去年便有号称为「联合利剑-2024」的演习。

不能不提台湾,她每年都有一个名为「汉光军演」的活动,今年已是第41次举行,7月9日至7月18日,后备军人也动员了2.2万人,与以前的在海岸抗拒解放军登陆不一样,今年重点是「城镇韧性演习」,我的解读是主要如何打巷战。

为甚么这么多军演?军演的目的不外乎两方面:一是显示实力,威慑对手;二是操练自己士兵,为攻防战争作准备。

美国早已在全球各地挑起过不少战争,对于打仗,毋须演习也十分纯熟,但因中国军力冒起太快,美国在太平洋的部署恐怕应付不了,所以要增强实力,以免失去霸权。

经济发展是中国头号目标,她不愿轻启战事,但因台湾问题未解决,亦因美国多次挑衅过中国,所以演习有双重目标,一是为台海战争或包围台湾操练;二是威慑美国及其在亚洲的盟国,要她们掂量一下后果,不要生事。

至于台湾,每年的「汉光演习」早已成为扰民活动,并变成为一个政治秀,鼓吹岛内人士要与解放军作殊死斗。但台湾人民并无多大战意,大批台湾人甚至跑去大陆经商或读书,训练他们打巷战只可能是自制幻象,台湾人民     `提不起劲,毫不奇怪。今年演习中,尚有不小心地泄漏了把总统府人员转移到别处的路线,对解放军斩首行动的成功率大有帮助。


中国两优势 对美有足够反击力

这些军演的性质很受中美的实力所决定。美国总体军力依然是世界第一,例如她的导弹总量据估计可能有15万枚,不久将来或会增至20万枚,但中国现时可能只得万余枚左右,数量上相差甚远。

不过,中国有两大优势:一是近年发展出来的高超音速导弹性能极佳,挡无可挡,美国航母要退避三舍,美国本土一样无法防御中国的多款导弹;二是美国全球搞事,兵力武器分散,曾当过美国防部助理部长的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曾撰写研究报告指出,能部署在西太平洋的美国军力,无论是导弹、飞机、战舰、人造卫星等等,数量上,甚至质量上,均远远落后于中国,故在18次美方设计的军棋推演中,美方全败于中方,但这只适用于在中国附近发生的战役。


美怕被拖累 对台供武器不派兵

此种态势决定了中美双方的考虑。中国希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经济,无兴趣与美国争霸,所以不需要与美国军事竞赛,军力只要足可自卫,阻止外力干扰统一进程及保护到经济便可,这意味着对美国有足够的反击力,例如打沉其母舰或随时摧毁美国的一些城市便可。此种威慑力可保和平,防止战争。君不见,美国挑动战争的对象皆是无法自卫的,北韩有核武,美国便不敢动了。这也影响着台湾问题的解决,美国绝对会害怕自己被拖入在台湾的战争中,得不偿失。供应武器给台湾打仗,赚些战争财,是美国乐而为之,但出兵则不会了。

台湾挡不了解放军,巷战也不会成功,若台湾被占领了,打巷战也改变不了命运,还有何意义?解放军驻在台湾,美国更不可能派兵击退解放军。大势已去后,派些人潜伏搞破坏有可能,但已是改变不了大局。

(香港经济日报 2025-7-25)


一切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网页上载的署名论文、评论、影片都属于作者或讲者,其内容与观点并不代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或澳门科技大学。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