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經濟倚靠賭業 如何多元化?(雷鼎鳴)
澳門特首選舉在即,終審法院前院長岑浩輝篤定會當選,他對澳門會有甚麼政策?澳門經濟以賭業為主,據報道,他曾批評澳門的博彩業「有段時間失序發展,野蠻擴張」,並「擠佔社會人力資源,甚至影響年輕人選擇職業、就業發展」,所以未來澳門宜多元化發展。
岑先生所說有無道理?他所說的有事實根據,但在制定政策上卻大有可思量之處,否則可能損害了澳門這隻會生金蛋的鵝。
有何事實根據?澳門的博彩業在其經濟中的確扮演主導地位。2011年,博彩業在澳門經濟佔比達到高峰,佔了GDP的63%;在2015年,內地到澳的賭客受到限制,博彩業佔比滑落至47.9%;在新冠影響很大的2022年,更跌至15.2%。但博彩業佔比的變化同時也深深影響着澳門的GDP。2014及2015年澳門陷入深度負增長;2020新冠年,實質GDP狂跌54.3%;2023年卻又反彈80.5%,但GDP仍未能回復至2014年的水平。我從未見過在成熟的經濟體中,GDP可以如此大幅波動。這對任何地方來說,都不是理想情況。
偏重賭業缺職業選擇 埋沒人才
這便是太偏重單一行業的後果,而這又會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我曾在此招聘員工,發現申請人中,幾乎清一色的過去工作經驗中都多多少少與博彩業有點關係。並非所有人的天份都適宜參與博彩業,工作行業如此單一,缺乏選擇,豈非埋沒不少人才?
成也博彩,敗也博彩。澳門產業雖有明顯缺點,但若無博彩業,澳門的人均GDP哪能在高峰期的2014年比香港同期高出147%?!對,是香港的2.47倍。澳門是中國土地上唯一獲准可設賭場的地方,香港也無此資格。這個澳門獨特的政策價值以萬億計,對一個只有68.7萬人口比一個縣人口還少的地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對賭毫無興趣,不喜風險的人喜歡買保險,以冒險為樂的人願意賭博。我對風險的態度中性,但賭博不是零和遊戲,平均而言會輸,否則何以不少澳門的賭場能免費贈飲贈食?對澳門是否應繼續大力發展賭業,我想到了多年前我替香港馬會做的一個研究。
有段時間,港人盛行在網上參加境外的賭波賭馬,以致馬會失去不少生意。馬會對此當然不滿,要弄清情況及找尋對策。港人應否站在馬會的角度,遏制網上賭博,把錢留給馬會去賺?我認為應該如此,馬會並非牟利機構,賺來的錢交了稅以後,還是香港最大慈善機構。中國人好賭,賭性難以滅絕,與其把錢輸給網上的外地莊家,不如把錢通過馬會流到政府庫房及需要救助的公益事業中。
保住「肥水」避外流 經濟貢獻大
同理,中國賭徒眾多,且出入境十分自由,不在中國的地方賭,可隨時跑到泰國、新加坡等地博一博。澳門的角色便是有效地把賭本吸納回中國自己的土地上,使資金少一個外流途徑。澳門的效率很高,早在2007年便打低拉斯維加斯成為世界第一賭城,我在金光大道附近的賭場蹓躂,雖不慣它們的紙醉金迷,但亦清楚感到澳門比拉斯維加斯更閃光亮麗,毫無老態。
肥水不流別人田,澳門保住了多少賭博資金,使其不外流?每年澳門的博彩額都有不同,新冠期過低,不能作準,我們就以2019年作根據,這一年澳門的毛博彩收入是2,933億澳門元,折合為365億美元。美國最先進航母福特級的造價是130億美元,中國最先進的福建號航母造價約70億美元。若不是有澳門,每年流出中國並輸掉的賭本便可能足夠建造2.8艘福特級航母或5.2艘福建號航母,又或可製造數以千計的導彈,大大增加國防安全。
當然澳門的賭場也有外國人的股份,上述數字要稍打折扣,但以一個小小的縣級人口的城市能作出這麼大的經濟貢獻,十分難得。
博彩稅收入巨 可投資教育科技
所以我認為澳門的博彩業還應發展,這個「賭牌」價值太高,不可損毁。發展賭業與多元化經濟並無衝突,反而有促進作用。澳門政府從博彩業抽到大量稅收,其財政儲備在今年5月約有6,000億澳門元,香港今年7月的財政儲備是約6,000億港元,汇率只差3%,但澳門人口不及香港十分之一。經濟多元化的發展要資金,澳門有此資金,賭業愈發達,可投資在教育及科技的資金便愈多。
今天新質生產力才是發展的方向,澳門太小,不能甚麼都搞,集中在她已稍有成果的中草藥及太空科技上應是合適的。這些需要人才,而澳門高等教育發達,竟有10所高校,光是外地来的大學生4萬人,適當投資可搞出點名堂。
(香港經濟日報 2024-10-11)
一切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網頁上載的署名論文、評論、影片都屬於作者或講者,其內容與觀點並不代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或澳門科技大學。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