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抢人才 先读《敢为天下先》 (雷鼎鸣)

特区政府把抢人才看作是重要任务,这是对的,事关全中国发展大计的布局,香港实不能辜负这期许。但怎么做才能更有成效?我们是要参考已知的成功及失败经验。

美国曾经是世界最能吸引人才的国家,近年排华,是自残行为,但美国的一些优点,却不应排斥。美国之所以能成为强国,关键之一是能保持开放态度,欢迎各国精英在那里安身立命。她用的主要工具是欢迎留学生到彼邦就读,但过程你可以说她聪明,也可说她虚伪。被大学录取了的外国学生,要先到领事馆申请签证,领事问你毕业时会否留在美国,你若说很仰慕美国,毕业时想留在那里呼吸自由空气,那么你几乎必然得不到签证;你要誓神劈愿的说要回到祖国服务,领事才会批准你。


科大创校历史 属教育界奇迹

不过,到你学成毕业时,美国社会却会择优而噬,欢迎人才留下,道行较低的当然可自行离去。留在美国的,要先申请一些专为人才而设的签证,雇主一定要证明所雇之人是他们能找到的最有能力之人。为何整个程序有助美国吸纳天下英才?读者大可自行领会其奥妙处。

其实香港在吸纳人才上,也积累到不少重要的经验。香港科技大学在创校后不到几年,已广被世界教育界及学术界看成是奇迹。在90年代以前,香港并无大学在世界被认为是一流大学,更遑论是研究型大学。科大的经验亦有几位创校的功臣写而成书,吴家玮校长的《同创》、孔宪铎副校长的《背水一战》等,早已是内地高校校长的宝典。今年创校学术副校长钱致榕刚出版的《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同样记述着一段动人历史。当中关于如何招聘到世界顶尖人才到港工作,及如何从无到有一步到位创立一所知名学府,条陈出多项宝贵经验,极值得各界参考。


钱致榕觅人才 贡献不可磨灭

大学最重要的是大师,不是大楼,这几乎已是学术界的共识了。钱致榕在创校期间,身兼着为科大招聘顶尖人才的任务,确实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北美洲学术界,尤其是华人圈子中,科大的创立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备受关注。一方面不少名重学林的教授颇为好奇,科大有否向其招过手,广泛被认作是否有江湖地位的重要标准,我当年在美国对此知之所详。但同时也有一大批「二打六」对形势没看清楚,以为新学校必会求着他们加入,今天的香港其实也有相近情况。钱致榕当时也浪费过一些时间,把这些人排除掉。但我捧读其书,问为甚么他能成功一个一个的说服了一大批珍惜名声的大师到来加盟,我看除了他本人便是一名卓有成就的学者受人尊重外,最重要的是他能把自己的梦想感染到一代学者。甚么梦想?便是做一些前人从未做到过的事,而且提供条件让他们去圆梦,金钱报酬倒不是决定性的。

这不能只是空话。钱怎样把原来是加州理工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周敏民,拉到科大当图书馆馆长?钱就是要求她把科大图书馆造成一个现代图书科技的橱窗、最现代化的图书馆,又建成了世界第一个中文检目的系统。就算是今天,我到科大图书馆,依然感到它是世上最使人舒适好用的图书馆,而我在世界各地,是去过无数图书馆的。也要知道,周馆长是科大工程学院创院院长张信刚的夫人,张未决定是否来科大以前,周经过十多小时与钱的长谈后,已一口答应到科大,丈夫如何决定也不管了。

另一例子是计算器主任艾伟林(Max Joey)。他是钱从美国找来的科大幕后大功臣。他的任务是甚么?同样是划时代的。钱从刚在中大上任的校长高锟了解过光纤后,对艾的要求是每一个学生宿舍的房间都要有两个光纤插头,每一个教员宿舍单位的书房及大厅也要有光纤,办公室更不在话下。当时这是世界所有大学第一次有的创举,做得到便可在行内名留青史。3年内,艾伟林也骄傲的告诉钱,他成功了!当然,这也得到大东电报局提供给科大的T1线路,其容量还远高于美国五角大厦的线路!

招聘人才不可有种族主义,要以崇高的学术与教育目标去吸引人。我有位化学系的旧同事、日裔学者平冈弘之教授,便完全投入科大的工作。在1991年10月10日科大开学典礼那天(我也有参与这典礼),平冈教授的夫人盛装参加,她告诉钱致榕,「我想让你知道,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天。」她是为丈夫能重返东方而感到幸福,但使人悲哀的,是在同一天,她感到不适昏倒后,便再没有醒来。


据理力争 校舍设计终符要求

说大师比大楼重要,并不等于大楼没有意义。当时香港的建筑师不懂得研究型大学的要求,设计实验室时,有很多大型的教学型实验室,却只有少数用作研究的小实验室。殊不知现代研究的模式主要是一名教授带领着博士生、博士后在自己个人的实验室工作,每位教授一个实验室。若缺乏这些小实验室的硬件,科学家根本工作不了,最终会跑掉。钱与校方也据理力争,终于把原方案推翻掉,但建筑成本剧增,引起后来的所谓「超支」风波,但这完全是值得的,若大楼设计错误,最终代价更大。

政府官员读一读钱致榕这本着作,会有很多的感悟!

(香港经济日报 2024-11-22)


一切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网页上载的署名论文、评论、影片都属于作者或讲者,其内容与观点并不代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或澳门科技大学。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