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連年巨額財赤 重見盈餘該怎辦 (雷鼎鳴)
今年財政預算案最受市民關注重點之一,是究竟財政赤字有多大,或財政儲備甚麼時候被用光。
引起此種關注的原因應是傳聞中的赤字很大。較早前政府對2024年度赤字的估計是1,438億港元,但若減去政府發債的「收入」958億元,赤字便只是480億元,後者似乎也是較多人記得住的數字。不過,後來又有傳聞,赤字不是400多億,而是1,000億,再加上原來政府還額外借了958億,並把這當作收入,真正的赤字是接近2,000億元,這便不能不使人擔心香港政府的財政是否不太穩定。
財政儲備 6年內蒸發4910億
審慎理財對香港十分重要,尤其是在今天充滿挑戰的環境下更是如此。我們須先搞清楚實際的財政狀況究竟是否壞透還是仍有實力,我們也不用否定今天的財政能力有所退步,並應找出變得糟糕的原因。當然,香港應如何用錢也是重要的問題,篇幅有限,將來另外為文討論之。
財赤與儲備多少,都是每天都在變的數字,而且口徑不同,我們宜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之。過去幾年,黑暴及新冠都對香港的公共財政構成破壞,2018年11月黑暴之前,特區政府的財政儲備是10,944億港元,2024年11月,卻跌至6,034億港元,6年內足足蒸發掉4,910億元,等於平均每名港人少了6.5萬元儲備。
但這便足以反映財赤帶來的損耗嗎?上文提過,政府過去多年有發行債券,借回來的錢被當作收入。技術上此種做法在會計上有其理由,借回來的錢可歸入債券基金,用以支付基建等非經常性開支,還錢及利息可當作政府開支的一部分從基金中撥出。
不過,從經濟意義上,我們倒是應該把借回來將來要還的錢當作是暫時填補赤字的工具,而不是政府收入的一部分。我們若把每年政府的總收入減去總開支,自可得出盈餘或赤字,按此計算,從2019年第二季到2024年第三季這5年半內,特區政府共錄得財赤7,726億元。此數字與上述4,910億元的差別,我估計是因政府債券填補了部分儲備所致。
儲備減少了這麼多,是否香港公共財政上已到窮途末路,危機四伏呢?倒未至於斯。特區政府除了財政儲備外,尚控有兩筆巨款,一是歷年政府外滙投資回報積累起來的基金權益,2024年11月共7,531億,比財政儲備更多,且財爺完全有權動用;二是政府基金及法定組織存款,共3,800億。這些都尚未包括政府不應動用,用以支持聯繫滙率的外滙儲備,亦即等同19,500億港元的貨幣基礎。香港公共財政目前仍算十分健康,香港有財力發展經濟。
人口老化生育率低 財政添壓
話雖如此,財政赤字幅度這麼大,儲備耗得這麼快,肯定應響起警鐘,我們需找出造成財赤的幾個決定性因素。其實早在2013至2015期間,特區政府成立的「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我也是成員)早已預測會有今天這局面。當時政府每年仍頗有盈餘,但卻注意到香港人口老化十分嚴重,老年人長壽得很,在世界位居前列,但總和生育率卻低企,女性一生平均只生育一名小孩,所以香港社會極度缺乏年輕人接班,工作人口又要扶養大量老人。沒有這麼多工作人口讓政府抽稅,政府在醫療、福利、房屋、交通等項目上要照顧的老人一直有增無減,尤其是在非常勤勞的嬰兒潮世代(1946至1965年出生)相繼退休後,政府的財政壓力更是劇增。
「工作小組」當時推算過,若聽任財政開支如當年缺乏足夠節制般增長,到了2021年便會出現財赤,2028年期間便會用盡財政儲備。「小組」報告出來後,政府也有落實一些節約措施,但這些都被後來的黑暴風波及新冠疫情打得花果飄零,財赤也提早2020年出現,若今天不重新貫徹審慎理財,2028年左右,誰敢保證財政儲備不會歸零?
大力推創科 衍生新質生產力
這絕非危言聳聽。2024年,港人年齡的中位數已達48.9歲,相對每100名15至64歲的港人,便有35名65歲或以上的長者,到了2046年,還會增至56名。
要減少財赤,重見盈餘,搞好經濟當然是必然要的途徑。人口老化,勞動力減少對經濟有負面影響,但香港雖有人移民到英國等地,香港人口卻仍在上升,勞動人口尚算穩定,這應是有新移民來港的影響,這些人當中,頗有高端人才。不過,香港經濟復甦緩慢,現時實質GDP還稍低於2018年,工商界投資意慾不高。我相信要走出此景況,需要有創新科技來衍生出新質生產力。沒有生產力的進步,投資者不易找到新的可賺錢的投資機會,因此也不願投資。政府大力推動創新科技是對的,方法是否正確,尚待觀察。若這方面做好,公共財政可能會再出現盈餘。
(香港經濟日報 2025-1-17)
一切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網頁上載的署名論文、評論、影片都屬於作者或講者,其內容與觀點並不代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或澳門科技大學。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