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结束在望 各国何去何从 (雷鼎鸣)

俄乌战争刚过了3周年,在战场上乌方早就大势已去,再也掩盖不了,特朗普(Donald Trump)此人死也不会愿意负上支持失败者之名,赶紧与泽连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切割。

欧盟诸国虽仍口硬,但他们经济也深受俄乌战争拖累,现在大概主要要求体面地离场。看来,俄乌战争快将结束,泽连斯基已被美国卖掉,要打也无力为继,乌克兰完全任人宰割,下场比1919年五四运动时的中国更为悲惨。乌国人民之错,便是容许颜色革命发生,让一名头脑发热的演员当上总统。遥想11年前香港「占中」期间,乌克兰派人来为占中分子打气分享「经验」,香港有名无知少女竟在视频上羡慕乌克兰得到这么美好的结局,现在已成为无脑之人永恒的讽刺。

乌克兰的结局是一早便可准确预测的。53个星期之前,我在本栏发表过一篇《假如特朗普再当选总统》的文章,不但力排众议,断定特朗普会当上总统,而且指出他确会结束俄乌战争,原因正是乌方战事失利,北约诸国负担沉重,要结束战争又太没面子,但特朗普却无此问题,「大可把责任一股脑儿推到拜登(Joe Biden)身上,并且立刻停止对乌方的援助。」他可「与普京(Vladimir Putin)握手言欢,再找人提名他竞逐诺贝尔和平奖,虽然不会得奖,但也可自吹一会。」这些说话今天仍可一字不改,但我仍低估了特朗普的恶霸行为,他现在竟把援助当作借款,数倍地要乌克兰还钱!


欧利益大损 宜宣布拒乌入北约

要作出这些预测本来不难,只要对人性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一些分析工具,并且懂得分辨信息的真伪并坚持以事实为据便可。可惜得很,网民中不少都对事实毫不尊重,盲从西方的宣传,至今仍不觉悟,见到别人正确他们只会更加愤怒,对不同意见的人乱泼污水。此种时代的病症要很久才有机会痊愈。此等人我们可以不用理会,更应做的事是展望未来,未雨绸缪。

北约中的欧盟诸国今天已被证实当了大笨蛋。历史上,欧洲诸国常打来打去,边界更改频仍;要知俄罗斯国土辽阔,是德国的47.8倍,她们对俄罗斯不深度戒惧才奇怪。但北约这个系统却造就了她们足可致命的错误。有了军事同盟,要打仗最好是别国出钱出力。自己则可悭则悭。这是经济学中的「道德风险」原理,结果是北约中欧洲诸国都没有真正属于自己而又强大的军队,完全失去自主性,对美国的指挥,就算不服也不敢违抗。当年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坚持法国不入北约,拥有自己军队,确有远见,可惜后人不肖。

现时欧洲诸国利益大损,北溪2号天然气管被美国炸掉也不敢吭一声,现在最高愿望只能是参与停战谈判,虽无影响力,但挽回一点面子便算。其实她们最应做的,便是宣布永不接纳乌克兰加入北约(反正北约会否瓦解也是未知之事),并要求乌克兰中立化。有一中立的乌克兰作缓冲,才是最符合欧洲安全之事。


美国应聚焦 解决国内分裂腐败

美国放弃乌克兰已是板上钉钉之事,但正如我2023年7月在本栏撰文指出,美国一早便盯上了乌克兰的天然资源,现在已不是巧取,而是摆出要明火抢掠的姿态了。这是帝国主义的当代版本,其胃大至连加拿大、格陵兰也想抢过来。不要寄望美国民主党会大声反对,君不见,美国本土政客不是对这些霸凌行为集体噤声吗?美国出卖乌克兰,其实符合其政客思路,减少包袱,集中力量对付中国正是他们所想的,但中国早已厉兵秣马准备好了。

美国著名评论人《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的作者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最近警告美国,中国人是非常认真的人民,千万不要惹他们,但美国的政客不会听的。美国能集中资源对她有好处,但她仍惹不起中国。欧洲也不会怎么帮助美国对付中国,就算南韩、日本,见到乌克兰被出卖后,也会减低忠诚度。台湾人民根本不想打,不会有代理人战争,就算有,其军力不堪一击,可以不理。美国最应做的,不是到亚太区搞局,而是集中精力解决国内的分裂,及军工综合体操控下的腐败及浪费。


乌克兰最佳出路 永久中立割地

乌克兰最好的出路是宣布永久中立,向俄国割地是不可避免的,是对她过去搞颜色革命,强要加入北约放弃中立的惩罚。!。《韩非子》有云:「小学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战后她可邀请俄罗斯以外的金砖国家派维和部队进驻当地,保障重建工作。

俄罗斯要求的是乌克兰不能加入北约,目的应达,并可收回乌东地区俄人居住的土地,不会有兴趣管治乌克兰这个烂摊子。

中国一直劝告乌克兰和谈及北约不要拱火。现时的结局说明,这才是真正的维持和平,对俄乌、欧洲都有利的正义之举。路遥知马力,现在回首,这些国家如有智慧,该可看懂中国的苦心。

(香港经济日报 2025-2-28)


一切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网页上载的署名论文、评论、影片都属于作者或讲者,其内容与观点并不代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或澳门科技大学。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