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放棄烏克蘭 台灣如何是好?(雷鼎鳴)
美國總統特朗普、副總統萬斯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鏡頭前爭吵的震波仍未平息,但肯定已使台灣民進黨領導層膽顫心寒,不能不考慮自己何時會被賣掉。這次對罵,是否顯露出美國對台政策會有重大轉變,我們須仔細分析。
美國對台政策是她全球外交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我們要站在全球的高度看此問題。對罵的後果,烏克蘭當然是首當其衝,美國看來已下了決定要放棄烏克蘭,就算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甘願喪權辱國,以5,000億美元礦產資源作籌碼,換取美國的安全保障,美國也不會答應。
很易被出賣 「當美朋友是致命的」
特朗普(Donald Trump)說得很白了,烏克蘭已無牌可打。澤連斯基挑釁強鄰把自己國家帶入戰爭,等待他的只能是悲慘的命運。烏克蘭本是世界第三大核武國,但自廢武功後得此下場,將來烏克蘭的歷史學家每念及此,當會痛哭流涕。
烏克蘭完了,歐盟也不行了。月前萬斯(JD Vance)到慕尼克安全會議演講並訓斥歐洲後,會議的主席竟在公眾面前飲泣不止,他在慨歎美國與歐洲已失去共通的價值觀基礎。特朗普對歐洲的藐視溢於言表,不會助力歐洲抗俄。為何如此?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的名言近日又被熱炒起來:「作為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作為美國的朋友卻是致命的。」此說大有道理,朋友不會怎樣防範美國,很易被出賣,而特朗普此等人物欺善怕惡,歐洲缺乏獨立外交政策,又無甚軍力,要託庇美國,特朗普會眷顧她們利益才怪。
從更深層次的角度看,特朗普政府的新戰略是想兼併格陵蘭及加拿大,並且控制巴拿馬運河。我不認為他能把加拿大變成美國的第51個州,但吞併格陵蘭卻有可能,他剛在國會的演說中又重提此事。格陵蘭只有5萬多人口,美國可曉之以利,例如每人送100萬美元誘導格陵蘭人民投票脫離丹麥加入美國,總開支也只是500多億元,小菜一碟。歐洲當然會反對,是未來的障礙物,但特朗普不但不會給她們面子,還會與俄羅斯交好,使到歐洲因俄的威脅而坐立不安,不敢再對美國說三道四。
失盟國配合 美打台灣牌效果減
回到亞洲,有一種很合理的說法是美國的主要對手是中國,要千方百計拖慢她的崛起,而台灣牌是重要的手段,故在台灣問題上美國會持續搞局,但因中國實力強大,所以美國需從歐洲與中東脫身出來,集中資源對付中國。
此說雖有道理,但特朗普厭惡澤連斯基及藐視歐洲的態度卻不會對遏制中國有助力。在離中國海岸綫較近的地方,軍事上美國已知會輸給中國。美國最想推動的應是關稅戰、科技戰、金融戰、宣傳戰等等策略,但這些若要發揮更大效果,需要美國的盟國配合。歐洲國家早因貿易上非常倚靠中國而不願與中國為敵,現在美國改變戰略,把烏克蘭視為棄子,對歐洲也不假辭色,歐洲諸國如何樂於被綁在美國戰車上衝向中國?
看烏下場 台怎會打代理人戰爭
美國也在拉攏俄羅斯,但一旦台海出現衝突,俄羅斯斷不可能站在美國一邊打擊中國,她不怕美國的反覆無常,將來又對付俄羅斯嗎?事實上,正如與中國建了交的國家般,俄羅斯一早已承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這立場沒有理由改變。
日本、南韓、菲律賓、澳洲、印度怎麼樣?她們見到美國拋棄盟友的做法能不起戒心,無端放棄自己利益與中國死摃到底嗎?南韓受美控制的總統尹錫悅已去,菲律賓太無實力可以不理,印度或想渾水摸魚,但無甚藉口,日本也害怕與中國關係太緊張,澳洲也沒有多大能量,所以統統都不足懼。美國朝野雖有不少人希望台灣人民願意跟隨烏克蘭之後,替美國打代理人戰爭,但人人皆知這會是一場勝不了的戰爭,再看烏克蘭下場,誰會這麼笨?美國的如意算盤一定會落空。
美國的反華潮流尚未退潮,但美國人才眾多,漸漸也讓他們看得出臺灣牌已是一張過時作廢了的牌。近日讀美國《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的文章,頗有一些迂迴曲折地指出美國「失去」台灣的損失也不是這麼大,不用自己嚇自己。台積電已在美國建廠,美國不用太擔心晶片供應受挫。中國的導彈已無遠弗屆,根本不用把導彈基地設在台灣才威脅到第二島鏈及美國的設施。
其實說中國收回台灣後會影響到美國與日本等的利益與安全,主要還是美國自己炮製出來的宣傳,中國要統一,是民族使命使然,得到全國人民的強烈支持,根本不是要爭甚麼霸。美國當然會害怕「失去」台灣後,自己會十分失威,或許引發其附庸的異心,但這是可補救的。只要特朗普下些大棋,例如吞併了格陵蘭,國土面積大增,便可化解掉在台灣問題上美國面子的損失。也許這也正是特朗普所想。
(香港經濟日報 2025-3-7)
一切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網頁上載的署名論文、評論、影片都屬於作者或講者,其內容與觀點並不代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或澳門科技大學。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