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結束在望 各國何去何從 (雷鼎鳴)
俄烏戰爭剛過了3周年,在戰場上烏方早就大勢已去,再也掩蓋不了,特朗普(Donald Trump)此人死也不會願意負上支持失敗者之名,趕緊與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切割。
歐盟諸國雖仍口硬,但他們經濟也深受俄烏戰爭拖累,現在大概主要要求體面地離場。看來,俄烏戰爭快將結束,澤連斯基已被美國賣掉,要打也無力為繼,烏克蘭完全任人宰割,下場比1919年五四運動時的中國更為悲慘。烏國人民之錯,便是容許顏色革命發生,讓一名頭腦發熱的演員當上總統。遙想11年前香港「佔中」期間,烏克蘭派人來為佔中分子打氣分享「經驗」,香港有名無知少女竟在視頻上羨慕烏克蘭得到這麼美好的結局,現在已成為無腦之人永恆的諷刺。
烏克蘭的結局是一早便可準確預測的。53個星期之前,我在本欄發表過一篇《假如特朗普再當選總統》的文章,不但力排眾議,斷定特朗普會當上總統,而且指出他確會結束俄烏戰爭,原因正是烏方戰事失利,北約諸國負擔沉重,要結束戰爭又太沒面子,但特朗普卻無此問題,「大可把責任一股腦兒推到拜登(Joe Biden)身上,並且立刻停止對烏方的援助。」他可「與普京(Vladimir Putin)握手言歡,再找人提名他競逐諾貝爾和平獎,雖然不會得獎,但也可自吹一會。」這些說話今天仍可一字不改,但我仍低估了特朗普的惡霸行為,他現在竟把援助當作借款,數倍地要烏克蘭還錢!
歐利益大損 宜宣佈拒烏入北約
要作出這些預測本來不難,只要對人性有一定的瞭解,掌握一些分析工具,並且懂得分辨資訊的真偽並堅持以事實為據便可。可惜得很,網民中不少都對事實毫不尊重,盲從西方的宣傳,至今仍不覺悟,見到別人正確他們只會更加憤怒,對不同意見的人亂潑污水。此種時代的病症要很久才有機會痊癒。此等人我們可以不用理會,更應做的事是展望未來,未雨綢繆。
北約中的歐盟諸國今天已被證實當了大笨蛋。歷史上,歐洲諸國常打來打去,邊界更改頻仍;要知俄羅斯國土遼闊,是德國的47.8倍,她們對俄羅斯不深度戒懼才奇怪。但北約這個系統卻造就了她們足可致命的錯誤。有了軍事同盟,要打仗最好是別國出錢出力。自己則可慳則慳。這是經濟學中的「道德風險」原理,結果是北約中歐洲諸國都沒有真正屬於自己而又強大的軍隊,完全失去自主性,對美國的指揮,就算不服也不敢違抗。當年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堅持法國不入北約,擁有自己軍隊,確有遠見,可惜後人不肖。
現時歐洲諸國利益大損,北溪2號天然氣管被美國炸掉也不敢吭一聲,現在最高願望只能是參與停戰談判,雖無影響力,但挽回一點面子便算。其實她們最應做的,便是宣佈永不接納烏克蘭加入北約(反正北約會否瓦解也是未知之事),並要求烏克蘭中立化。有一中立的烏克蘭作緩衝,才是最符合歐洲安全之事。
美國應聚焦 解決國內分裂腐敗
美國放棄烏克蘭已是板上釘釘之事,但正如我2023年7月在本欄撰文指出,美國一早便盯上了烏克蘭的天然資源,現在已不是巧取,而是擺出要明火搶掠的姿態了。這是帝國主義的當代版本,其胃大至連加拿大、格陵蘭也想搶過來。不要寄望美國民主黨會大聲反對,君不見,美國本土政客不是對這些霸淩行為集體噤聲嗎?美國出賣烏克蘭,其實符合其政客思路,減少包袱,集中力量對付中國正是他們所想的,但中國早已厲兵秣馬準備好了。
美國著名評論人《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的作者佛裡曼(Thomas Friedman)最近警告美國,中國人是非常認真的人民,千萬不要惹他們,但美國的政客不會聽的。美國能集中資源對她有好處,但她仍惹不起中國。歐洲也不會怎麼幫助美國對付中國,就算南韓、日本,見到烏克蘭被出賣後,也會減低忠誠度。台灣人民根本不想打,不會有代理人戰爭,就算有,其軍力不堪一擊,可以不理。美國最應做的,不是到亞太區搞局,而是集中精力解決國內的分裂,及軍工綜合體操控下的腐敗及浪費。
烏克蘭最佳出路 永久中立割地
烏克蘭最好的出路是宣佈永久中立,向俄國割地是不可避免的,是對她過去搞顏色革命,強要加入北約放棄中立的懲罰。!。《韓非子》有雲:「國小而不處卑,力少而不畏強,無禮而侮大鄰,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戰後她可邀請俄羅斯以外的金磚國家派維和部隊進駐當地,保障重建工作。
俄羅斯要求的是烏克蘭不能加入北約,目的應達,並可收回烏東地區俄人居住的土地,不會有興趣管治烏克蘭這個爛攤子。
中國一直勸告烏克蘭和談及北約不要拱火。現時的結局說明,這才是真正的維持和平,對俄烏、歐洲都有利的正義之舉。路遙知馬力,現在回首,這些國家如有智慧,該可看懂中國的苦心。
(香港經濟日報 2025-2-28)
一切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網頁上載的署名論文、評論、影片都屬於作者或講者,其內容與觀點並不代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或澳門科技大學。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