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科大创校校长 科教湾区先行者 (雷鼎鸣)

香港经济近年算不上亮丽,若要走上新台阶,有识之士都近乎有种共识,新的动力应来自创新科技能否生根成长为绿荫大树,香港教育是否会更上层楼,变成国际公认的教育中心,及香港与大湾区融合,如何发挥更大协同效应。

很多人不知道,30多年前便指出科技、教育与大湾区这3个方向,并身体力行,日夜为此操劳的,正是极有远见及工作能力的先行者吴家玮校长。

是的,家玮校长已经离开了,在3月2日。我与家玮过从颇密,除了在科技大学多年的同事关系外,近年因有新科技之便,每三两天总会通过微信吹吹水。

他去年底到旧金山湾区的弗雷蒙(Fremont)治病,在医院病床上发来一张半躺着的照片,依然神采飞扬,十分生猛,但其后多天没收他来信,已感不祥。春节前后收到他传来的一些视频才较为安心。

我最后收到他的视频,是关于乌克兰如何自废武功的,我答曰乌国现时比1919年的中国更惨,他们应发起个五四运动,外抗强权,内除国贼,家玮说:「晚了。都给泽连斯基毁了。」这2月23日的评论,是我收到他的最后信息。他当时只剩下一个星期的生命,但对世界大事的关心丝毫不减,头脑依然敏锐,评论一针见血,真异人也!


吴家玮最大企盼 下一代不断进步

在众多通讯中,有两个细节我印象深刻。第一是他特别喜欢一些胖嘟嘟玉雪可爱的中小学女孩,每见她们有天真聪慧的表现,家玮便从心底露出喜悦。这反映出这名教育家,最大的喜乐便是见到国家的下一代能成长起来。

第二是他极重情义,他最常分享的音乐是不同版本的歌曲《友谊万岁》(苏格兰歌名是Auld Lang Syne),最喜欢的是一位男低音唱出以电影《魂断蓝桥》作背景的那个版本。这经典电影片我看过多次,提到主角慧云‧李(Vivien Leigh),家玮即说,他那个年代的男生都喜欢她,但不喜欢《乱世佳人》的另一主角小胡子奇勒‧基宝(Clark Gable)。这些都是今天被视作史前人物的大明星,但家玮为何常被《友谊万岁》勾起心中柔软的一片?我估计,他虽杀伐果断,亦常与同事及朋友争论得面红耳赤,但他的友谊之情却是真诚深沉的。

热切企盼着下一代不断进步及把同事视为战友,正好贯彻他创办科技大学这个他一生人中最大的志业。家玮在这方面的贡献是无人可比拟及艰巨的。论述科大的创校经验,要写很多本书才能做到,家玮的《同创》、孔宪铎的《背水一战》、钱致榕的《敢为天下先》、齐锡生的《香港科大,还有甚么好说的?》都是发人深省的巨著,不用我凑热闹。在此只加少许笔墨。


科大创立 中国首家研究型大学

科大的创立是划时代的,其深远的意义尚未被教育界以外的人所充分了解。它是香港,以至整个中国的第一所研究型大学。从前整个大中华地区都没有此类大学,美国则在19世纪末从德国抄过来,建立了约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这第一所美国的研究型大学,美国后来科技上能独领风骚与此关系密切。

科大引入了一系列研究型大学的管治制度及人才,迅速冒起,不但香港其他大学在90年代中开始群起仿效,中国内地亦然。但这是极其艰苦及困难的任务,尚要面对不少不知情者的风言风语。家玮为人张扬,不怕据理力争,与人火并,这本是创新者必有的风格,总会得罪不少人,但同时也会赢来很多人的尊敬。

事后看来,家玮是成功的,在他那个年代,海外有头有面的华裔学者几乎都要来科大体验一下,这些人大多桀骜不驯,个个老子天下第一,如何把他们放在一起,慢慢形成一个执着于追求卓越互相尊重的生态圈,当中艰巨不为外人语。但他所取得的经验,对中国的教育及科技的贡献,却无可估量。

家玮退休以后,其实从未有真正休息过,他精力惊人,身怀绝症却只视为怪病,他一直都在思考高等教育及推动科研的模式。十多年前他还一直计划创办一所新的博雅型大学,他亦得到内地的不少支持。此事因多种原因没有实现到,但他的探索思考,却使他对教育的理念更推上新台阶。

近年我因负责过一段时间科大的退休教授协会,多次组织了一些家玮积极参与的关于高等教育的讨论会,从中可见,家玮一发声论述高等教育的各种模式,现场就算原来吵闹的,也会静下来,人人竖起双耳凝神聆听,生怕漏了些甚么,这都是因为大家听得两句便立知非是等闲。


首提大湾区概念 港怎配合发展

家玮也是大湾区这概念的第一人。30多年前我每到他办公室,都会见到一张巨型大湾区地图,他每每滔滔不绝地论述这地区应如何发展,香港应如何配合等。据陈繁昌校长的考证,1997年科大毕业典礼中家玮的演说便是以此为主题。当年没有多少人明白大湾区的重要性,但这更显出真正的先行者的眼光。

校长是一位科学家,但正如他公子德恺教授所言,他是一位Renaissance Man(多才多艺的文艺复兴人)。他与我交好,意气相投,想来都是因为我们都有共同的知识追求兴趣。哲人其萎,思之涕然!

(香港经济日报 2025-3-14)


一切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网页上载的署名论文、评论、影片都属于作者或讲者,其内容与观点并不代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或澳门科技大学。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