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成创科主力 激发活力贡献巨 (雷鼎鸣)
2月中,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了一个最高规格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与会者千挑万选,很有代表性。
除了华为的任正非、小米的雷军、比亚迪的王传福等,还有复出的阿里巴巴马云、宇树科技90后的王兴兴、近日火红的DeepSeek 80后梁文锋等,颇能显示出中央政府对新质生产力、高端制造业与科技的重视。
座谈会后一个多月以来,市场反应十分正面,股市上升不少,恒指亦突破了去年10月4日22736点的高位。中国虽要应付贸易战及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的无常,但气度从容,智珠在握。
民企座谈会 聚焦高端制造业
座谈会的时机有点特殊,过去几年,马云被淡出,补习班及演艺界顶流偶像的被批评,加上新冠疫情商业活动受限的时间很长,虽然都各有缘由,社会中也不免出现过一种怀疑,中央政策的方向是否变了,民营企业不再被重视,国进民退?此种疑虑对经济不利,企业家要考虑现时是否合适的投资时机,还是应按兵不动。但与此同时,中国先进的国防及创新科技产品却不断涌现,使人目不暇给,而这些创新科技产品,却又大多是民营企业所生产的。
此种形势,与90年代初有点相似,当时的投资环境存在负面因素,企业家并不肯定改革开放的道路是否还会走下去,所以纵有资金,也不敢投资。我曾计算过当时的全要素生产力,竟然下降了7、8个百分点,十分惊人。但这一切却被1992年的邓小平南巡扭转过来,生产力及GDP都骤然上升,原因也很简单,南巡明确了改革开放之路会一直走下去,不用多虑,投资的信心也就回复了。
今次的座谈会,除了突出对创新科技含量高的高端制造业的重视外,亦显出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鼓励。此点意味着绿灯一直都在亮着,民营企业可以大干,若能在创新科技上有所贡献,当然更好。一句话:民营企业很重要!
此种取态,其实在2018年11月上一次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中,习近平也表达过。当时他有段重要谈话:「概括起来,民营经济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民企占逾9成 贡献50%以上税收
这是对民营企业很高的评价。习近平当时用的应是2017年的数据,但民营企业此等成就,后来也一直能保持。我查过一下数据,2022年,国有控股企业数量只占全国法人单位总数的1.1%,私人控股单位却占95.9%,另有集体单位0.6%、港澳台单位0.43%、外商0.35%。由此可见,中国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民营,并非国企,对中国经济自然举足轻重。
但这看法要面对一个质疑,国企数量虽少,但会否都是大公司,民营的数量多,规模却不大?我们若用2020年较新一点的数据,可知民营企业持有的资产占全国非金融类企业资产50%,国企则持有40%以上。由此可见,国企单位数量虽较少,但控制着的资产却不少。
更重要的问题是民企国企,哪一种生产效率更高?平均而言,显然是民企,它们控制着的资产虽占全国的50%,但营业收入却是60%。若把最强的500民企与全国最强的500企业(包括国企)相比,答案更为明显,最强民企的资产只是最强企业的15%,但营收是30%、利润是48%。若论对科研发展的投入,较大型民企的专利申请占了50%,研发投入则占60%。
民企在中国这么重要,中国的体制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用甚么名称我并不介怀,但认同「白猫黑猫抓到老鼠便是好猫」一说。中国自改革开放后,引进市场经济及尊重私有产权,支持民营企业,经济发展气势如虹,但不要忘记,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做又三十六,不做又三十六」及指令经济,却曾使中国经济一度陷于崩溃边缘。
美国号称是资本主义国家,她的资本主义有两部分,政治上是美式的民主选举制度,经济上是私有产权、市场机制。美国的科技文明及经济文明,十分发达,曾达人类历史顶峰,但一直有不同的偏差,近年表现更荒腔走板,对外霸凌掠夺,内部则社会分裂对立,科技、经济、军事都被中国赶了上来,使美国的政客十分恐慌,贸易上更胡搞关税战,完全偏离市场经济原则。
美式民主荒腔走板 阻自由贸易
这是美式资本主义的失败,但细析其原因,病源并非出在私有产权及市场经济上,而是出在其民主制度。此制度使其政策每几年一变,更有甚者,政客极受刻意培植关键影响力的利益集团所左右,美国的法制蜕变为保护少数利益集团的法制,与总体利益往往相左。明乎此,便知为何关税战显然违反美国人民的利益仍被当灵药推出,又或石油商为何能阻挡到美国高铁的建设等等。若非其科技企业仍极有活力,美国的颓势会更早出现。帮到美国的是其民企及市场经济,窒碍她的是她的政治制度!
中国的体制是政治上建立靠打过木人巷的精英管治,经济上保持即使低效、但能保障就业及执行国家任务的国企,但又倚靠民企的创富能力,而且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在全球的市场中,更取代美国成为自由贸易的最大支持者与实践者。到今天为止,中国的体制表现骎骎然似超越美国,民企的活力及贡献是关键,创新科技的主力军也是民企。
(经济日报 2025-3-21)
一切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网页上载的署名论文、评论、影片都属于作者或讲者,其内容与观点并不代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或澳门科技大学。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