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成創科主力 激發活力貢獻巨 (雷鼎鳴)
2月中,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主持了一個最高規格的民營企業座談會,與會者千挑萬選,很有代表性。
除了華為的任正非、小米的雷軍、比亞迪的王傳福等,還有復出的阿裡巴巴馬雲、宇樹科技90後的王興興、近日火紅的DeepSeek 80後梁文鋒等,頗能顯示出中央政府對新質生產力、高端製造業與科技的重視。
座談會後一個多月以來,市場反應十分正面,股市上升不少,恒指亦突破了去年10月4日22736點的高位。中國雖要應付貿易戰及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的無常,但氣度從容,智珠在握。
民企座談會 聚焦高端製造業
座談會的時機有點特殊,過去幾年,馬雲被淡出,補習班及演藝界頂流偶像的被批評,加上新冠疫情商業活動受限的時間很長,雖然都各有緣由,社會中也不免出現過一種懷疑,中央政策的方向是否變了,民營企業不再被重視,國進民退?此種疑慮對經濟不利,企業家要考慮現時是否合適的投資時機,還是應按兵不動。但與此同時,中國先進的國防及創新科技產品卻不斷湧現,使人目不暇給,而這些創新科技產品,卻又大多是民營企業所生產的。
此種形勢,與90年代初有點相似,當時的投資環境存在負面因素,企業家並不肯定改革開放的道路是否還會走下去,所以縱有資金,也不敢投資。我曾計算過當時的全要素生產力,竟然下降了7、8個百分點,十分驚人。但這一切卻被1992年的鄧小平南巡扭轉過來,生產力及GDP都驟然上升,原因也很簡單,南巡明確了改革開放之路會一直走下去,不用多慮,投資的信心也就回復了。
今次的座談會,除了突出對創新科技含量高的高端製造業的重視外,亦顯出對民營企業發展的鼓勵。此點意味著綠燈一直都在亮著,民營企業可以大幹,若能在創新科技上有所貢獻,當然更好。一句話:民營企業很重要!
此種取態,其實在2018年11月上一次的民營企業座談會中,習近平也表達過。當時他有段重要談話:「概括起來,民營經濟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徵,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民企佔逾9成 貢獻50%以上稅收
這是對民營企業很高的評價。習近平當時用的應是2017年的數據,但民營企業此等成就,後來也一直能保持。我查過一下數據,2022年,國有控股企業數量只佔全國法人單位總數的1.1%,私人控股單位卻佔95.9%,另有集體單位0.6%、港澳臺單位0.43%、外商0.35%。由此可見,中國的企業絕大多數都是民營,並非國企,對中國經濟自然舉足輕重。
但這看法要面對一個質疑,國企數量雖少,但會否都是大公司,民營的數量多,規模卻不大?我們若用2020年較新一點的數據,可知民營企業持有的資產佔全國非金融類企業資產50%,國企則持有40%以上。由此可見,國企單位數量雖較少,但控制著的資產卻不少。
更重要的問題是民企國企,哪一種生產效率更高?平均而言,顯然是民企,它們控制著的資產雖佔全國的50%,但營業收入卻是60%。若把最強的500民企與全國最強的500企業(包括國企)相比,答案更為明顯,最強民企的資產只是最強企業的15%,但營收是30%、利潤是48%。若論對科研發展的投入,較大型民企的專利申請佔了50%,研發投入則佔60%。
民企在中國這麼重要,中國的體制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用甚麼名稱我並不介懷,但認同「白貓黑貓抓到老鼠便是好貓」一說。中國自改革開放後,引進市場經濟及尊重私有產權,支持民營企業,經濟發展氣勢如虹,但不要忘記,在改革開放之前的「做又三十六,不做又三十六」及指令經濟,卻曾使中國經濟一度陷於崩潰邊緣。
美國號稱是資本主義國家,她的資本主義有兩部分,政治上是美式的民主選舉制度,經濟上是私有產權、市場機制。美國的科技文明及經濟文明,十分發達,曾達人類歷史頂峰,但一直有不同的偏差,近年表現更荒腔走板,對外霸淩掠奪,內部則社會分裂對立,科技、經濟、軍事都被中國趕了上來,使美國的政客十分恐慌,貿易上更胡搞關稅戰,完全偏離市場經濟原則。
美式民主荒腔走板 阻自由貿易
這是美式資本主義的失敗,但細析其原因,病源並非出在私有產權及市場經濟上,而是出在其民主制度。此制度使其政策每幾年一變,更有甚者,政客極受刻意培植關鍵影響力的利益集團所左右,美國的法制蛻變為保護少數利益集團的法制,與總體利益往往相左。明乎此,便知為何關稅戰顯然違反美國人民的利益仍被當靈藥推出,又或石油商為何能阻擋到美國高鐵的建設等等。若非其科技企業仍極有活力,美國的頹勢會更早出現。幫到美國的是其民企及市場經濟,窒礙她的是她的政治制度!
中國的體制是政治上建立靠打過木人巷的精英管治,經濟上保持即使低效、但能保障就業及執行國家任務的國企,但又倚靠民企的創富能力,而且大力發展市場經濟,在全球的市場中,更取代美國成為自由貿易的最大支持者與實踐者。到今天為止,中國的體製錶現駸駸然似超越美國,民企的活力及貢獻是關鍵,創新科技的主力軍也是民企。
(經濟日報 2025-3-21)
一切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網頁上載的署名論文、評論、影片都屬於作者或講者,其內容與觀點並不代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或澳門科技大學。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