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和卖港口 定量影响有多大?(雷鼎鸣)

长和 (00001) 卖港口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我一直不愿过早谈论此事,原因是判断当中的利害得失必须要大量的数据支持,不掌握数据不宜跟风乱说。

我花了好些时间去了解此事后,认为长和在此事上(局外人其实难以知道这是谁的建议,谁作决定),有可能闯了祸,但此祸的影响其实有限,而且可以通过反制而控制损失。

这里有两个主要问题:第一,对中国贸易,尤其是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有多大影响?定量分析显示,影响微乎其微;第二,中国的造船量全球占比去年是55.7%,手上定单全球占比63.1%,是真正的超级霸主。反观美国,其造船量只占全球0.1%,中国胜她500倍不止,这怎么不引致美国忌惮?

美国贸易代表放的风,是要对中国造的船在进入美国港口时大幅收费,可能每艘船额外多收150万美元。长和在美国没有经营港口,但在巴拿马的5个港口中有两个,而其他3个的经营权是在美国、台湾与新加坡手上。我们大可假设,不论是与美资贝莱德合资拟购买长和港口的意大利地中海航运公司,或是上述在巴拿马营运港口的美国、台湾、新加坡的公司,都可能在美国压力下全部收取额外的每船150万美元;若如此,谁还敢再买中国造的船?每次150万美元不是小数,要知道,中国去年出口5,804艘船,总值434亿美元,每船平均价格也只约750万美元,交费5次几乎便等于一艘船的价格。当然,大船远不止750万美元,但我们仍可从此知道对中国造船业的压力。这要如何反制才可保护中国的造船业?


稍推高华外贸成本 无碍竞争力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要算一些帐。长和是世界最大的港口营运商,2023年长和的港口共处理过8,210万个20呎标准货柜(TEU),占全球的9.78%。这次打算卖掉的并不止是巴拿马两个港口,而是全球各地共43个港口。

贝莱德及地中海航运公司购得其余的港口后,会否一样收取每船150万美元?并非完全不可能,但就算如此,中国的船可停在其他码头上,竞争压力会制约美国的长臂管辖,所以我们只用集中分析长和一旦卖港后,美国有可能取得垄断能力的巴拿马港口。

巴拿马2022年共有852万个TEU通过运河,其中中国占21%,即约179万个TEU。先假设这些远洋来的货柜都是载在标准的大船上,每船可载2万个以上的货柜,即这179万个TEU共需近90艘大船。每船额外费用150万美元,意味着每年共要多付约1.35亿美元。

1.35亿美元是很小的数目。中国去年商品进出口贸易额共6.1万亿美元,因巴拿马运河「失守」所带来的1.35亿美元损失,只是贸易总额的0.002%,对价格或竞争力几乎毫无影响。会否对路过巴拿马的中国货影响大得多?每年经过运河的179万个TEU的中国货,占进出过中国(及香港)港口每年2.86亿个TEU的0.63%。换言之,我们可估计路过巴拿马运河的中国货价值或约是6.1万亿的0.63%,即384亿美元。若这估计不离谱,那么路过巴拿马的货物(中国出口或入口的货物)便要因额外费用而成本上升0.35%,依然构成不了重大影响。也许我们假设过于乐观,上述的推算低估了10倍(这不大可能),即使如此,每艘船的额外收费,也只是使中国总体贸易成本推高了0.02%,对路过运河的货物价格推高3.5%,根本破坏不了中国的竞争力。


中国制造业港口业 已成超级大国

至于第二个问题,即中国的造船业如何反制,我们首先要认识中国的制造业与港口业都已经是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35%,比排名第2到第10加起来还要稍多。中国加上香港港口的货柜吞吐量,2022年共占全球的34%,比排名第2到第12加起来更高。有此辗压性的实力,中国完全有能力反制美国意图摧毁中国造船业的图谋。


美政客折腾 京完全有能力反制

反制的方法多得很,举个例子,我在香港科大的旧同事数学家汪扬教授,便曾建议用一种对等的收费方法,使到采用中国船的成本不会被扭曲。任何到过美国或巴拿马运河而不用交150万美元的船来到中国便要多缴150万美元或以上。此类方案可微调,增加或减少其狠辣程度及覆盖面,目的在于使到非中国制造的船失去任何因美国歧视性政策而造成的优势。经一段时间后,美国会发现这政策打击不了中国的造船业,要及早放弃。

美国政客犯的毛病,是不知道在多种领域上,美国已沦为二等国家,弱国挑衅实力比她强大得多的对手,不是自讨苦吃吗?运费增加,不但推高美国的通胀(虽推高不了多少),也为自己的出口增加成本,又无法打残中国的造船业,折腾一番,所为何求?

香港不少评论人因见到长和(也许)无意的配合美国的阴招而担心不已。他们可能也低估了中国的能量。中国经济在多个领域内已变成超大规模,例如港口吞吐量是美国的4.6倍,反制美国绰绰有余。最好的情境当然是美国终认清自己,慑于中国的实力而不做出损人害己的事情。

(经济日报 2025-04-4)


一切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网页上载的署名论文、评论、影片都属于作者或讲者,其内容与观点并不代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或澳门科技大学。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