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南海戰雲密佈 誰主導未來?(雷鼎鳴)
2025/09/03
西太平洋地區雖沒有像烏克蘭、敘利亞、加沙等地區般被戰火弄至滿目瘡痍、生靈塗炭,但山雨欲來風滿樓,這地區一樣戰雲密佈,各方的軍事演習十分頻密。這會否是戰爭的前奏?我們是否有辦法維持和平?
美國在華盛頓月前的閱兵雖散漫無序,展現不出軍人的威武,但美國卻是太平洋軍事演習的老祖宗。早在1994年開始,她每兩年便與其他國家聯合搞一次「環太平洋軍演」(RIMPAC),1994年那次邀了5個國家參加,去年更拉幫結派,找來29國。但因怕有些國家不願得罪中國,所以從來都不讓台灣參加。
陸圍台演習常規化 阻外力介入
今年7月,更有針對性,7月10日開始弄了個為期兩周的「部隊重返太平洋」演習,這又與7月13日至8月4日同時舉行的「護身軍刀」軍演交織在一起,前者動用戰機300架,人員數千,後者更涉及19個國家,3.5萬人員,並首次在太平洋區域試射中程導彈。
中國早已不搞韜光養晦,除了把幾個旅的戰機裝備換成多方面性能更勝美國五代戰機F35的中國戰機殲20外,一樣從4月1日至4月2日在台海搞了個名為「海峽雷霆2025A」的軍演,動員了陸海空及火箭軍參加,隨時可封鎖台灣,阻擋外力介入。其實從美國前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2022年故意挑釁,無端訪台後,中國便把包圍台灣的演習常規化。台海以外,中國近年亦多次與俄羅斯、伊朗、泰國、越南、新加坡、柬埔寨、老撾、印尼、巴基斯坦等國家進行軍演,例如去年便有號稱為「聯合利劍-2024」的演習。
不能不提台灣,她每年都有一個名為「漢光軍演」的活動,今年已是第41次舉行,7月9日至7月18日,後備軍人也動員了2.2萬人,與以前的在海岸抗拒解放軍登陸不一樣,今年重點是「城鎮韌性演習」,我的解讀是主要如何打巷戰。
為甚麼這麼多軍演?軍演的目的不外乎兩方面:一是顯示實力,威懾對手;二是操練自己士兵,為攻防戰爭作準備。
美國早已在全球各地挑起過不少戰爭,對於打仗,毋須演習也十分純熟,但因中國軍力冒起太快,美國在太平洋的部署恐怕應付不了,所以要增強實力,以免失去霸權。
經濟發展是中國頭號目標,她不願輕啟戰事,但因台灣問題未解決,亦因美國多次挑釁過中國,所以演習有雙重目標,一是為台海戰爭或包圍台灣操練;二是威懾美國及其在亞洲的盟國,要她們掂量一下後果,不要生事。
至於台灣,每年的「漢光演習」早已成為擾民活動,並變成為一個政治秀,鼓吹島內人士要與解放軍作殊死鬥。但台灣人民並無多大戰意,大批台灣人甚至跑去大陸經商或讀書,訓練他們打巷戰只可能是自製幻象,台灣人民 `提不起勁,毫不奇怪。今年演習中,尚有不小心地洩漏了把總統府人員轉移到別處的路綫,對解放軍斬首行動的成功率大有幫助。
中國兩優勢 對美有足夠反擊力
這些軍演的性質很受中美的實力所決定。美國總體軍力依然是世界第一,例如她的導彈總量據估計可能有15萬枚,不久將來或會增至20萬枚,但中國現時可能只得萬餘枚左右,數量上相差甚遠。
不過,中國有兩大優勢:一是近年發展出來的高超音速導彈性能極佳,擋無可擋,美國航母要退避三舍,美國本土一樣無法防禦中國的多款導彈;二是美國全球搞事,兵力武器分散,曾當過美國防部助理部長的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曾撰寫研究報告指出,能部署在西太平洋的美國軍力,無論是導彈、飛機、戰艦、人造衛星等等,數量上,甚至質量上,均遠遠落後於中國,故在18次美方設計的軍棋推演中,美方全敗於中方,但這只適用於在中國附近發生的戰役。
美怕被拖累 對台供武器不派兵
此種態勢決定了中美雙方的考量。中國希望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展經濟,無興趣與美國爭霸,所以不需要與美國軍事競賽,軍力只要足可自衞,阻止外力幹擾統一進程及保護到經濟便可,這意味著對美國有足夠的反擊力,例如打沉其母艦或隨時摧毀美國的一些城市便可。此種威懾力可保和平,防止戰爭。君不見,美國挑動戰爭的對象皆是無法自衞的,北韓有核武,美國便不敢動了。這也影響著台灣問題的解決,美國絕對會害怕自己被拖入在台灣的戰爭中,得不償失。供應武器給台灣打仗,賺些戰爭財,是美國樂而為之,但出兵則不會了。
台灣擋不了解放軍,巷戰也不會成功,若台灣被佔領了,打巷戰也改變不了命運,還有何意義?解放軍駐在台灣,美國更不可能派兵擊退解放軍。大勢已去後,派些人潛伏搞破壞有可能,但已是改變不了大局。
(香港經濟日報 2025-7-25)
一切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網頁上載的署名論文、評論、影片都屬於作者或講者,其內容與觀點並不代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或澳門科技大學。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