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GDP早超美 成世界最大經濟體 (雷鼎鳴)

2025/09/03

今年是二戰結束80周年,但人類並非一種愛好和平的生物,這80年來,沒有多少年世界是沒有戰爭的。

有識之士皆知,未來一、二十年地緣政治博弈會更形激烈,此種博弈的主要玩家,是中美兩國,美國深陷修昔底德思維,中國無奈要應戰,其他國家絕大部分不想選邊站,但有可能身不由己。

中美若打仗起來,誰勝誰負?還是兩敗俱傷沒有贏家?這主要取決於中美的國力對比,而國力強弱最重要的基礎是兩國的經濟。經濟簡單而又方便的指標是GDP。中美兩國誰的GDP較大?

用市場滙率把本來以人民幣計算的中國GDP轉為美元後,美國的GDP似暫時佔優,但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卻比美國高出多兩倍。不少人有一個疑團,幾年前,中國的GDP約等於美國的75%,但今年,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展望,中國GDP卻跌到等於美國的63%。


美國高物價 名義GDP虛火趨升

奇便奇在這期間,中國的GDP增速依然是一直比美國快,兩國GDP的差距理應收窄,為甚麼反而擴大了?原因其實簡單,美國通脹嚴重,物價飛升,中國的通脹則似有若無,物價十分穩定,美國的高物價,使到她虛火上升,就算實際的產量沒有變化,未扣掉通脹的名義GDP也會隨著物價上升而不斷擴大。本來美元會因通脹而貶值,但事實正好相反,美國的高利率政策人為地抬高了美元的滙價,所以才會有美國在高通脹下名義GDP大幅擴張的局面。

物價貴人民生活困難,但門面上GDP卻增加了,這正好反映出名義GDP這概念的不妥。量度國力更好更精準的方法自然是把中美的物價差別也計算在內。我們知道1美元換成人民幣後,在中國的購買力遠大於1美元在美國的購買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中情局等機構每年都有發布用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計算的各國GDP,亦即把國與國之間物價差別都計算在內的GDP。我們一採用PPP計算的中美GDP,亦即在比較國力上更合理的GDP,上述的疑團便不復存在。


購買力平價計 中國GDP多美3成

據IMF估計,中國的GDP若用PPP去計算,2025年將會達到40.72萬億美元;若用市場滙率簡單地把人民幣折為美元,則是19.23萬億美元。美國(無論用PPP或是市場滙率)的GDP是30.51萬億美元。從此可見,若用PPP計算,中國的GDP比美國多出33.5%!

按照此方法,早在2014年左右,中國的GDP已超越美國,是名副其實的世界最大經濟體,但中國政府老是想低調,要韜光養晦,從來不願承認自己是世界第一;西方的媒體對中國是世界第一心理上也無法接受,所以也只說中國是世界第二。倒是美國中情局較為「老實」,10年前已把中國排列到世界第一。

美國除了自己有龐大的經濟容量外,也有與其他國家結盟。中國不結盟,但也發起過多個國際合作組織,例如金磚,我們也可比較一下美國盟友及中國夥伴的實力。

金磚國家的成員國一直在增加,我們不妨計算一下最初的5個成員,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非的經濟總量。用PPP算,2025年這5個國家的GDP總量是70.98萬億美元,佔世界總GDP的37.14%。整個西方世界,即美國、英國、歐盟、澳洲、甚至加上日本,加起來的GDP佔世界GDP的36.26%,比不上金磚5國。若我們只集中在7國集團,即G7之上,則這7個國家GDP總和是58.81萬億美元,只等於金磚5國的82.9%,西方國家在經濟上早已失去霸主地位,他們人口也只佔世界的12%左右,但奇怪得很,她們一直都把自己當作世界,自己的觀點也視為普世價值。

其實上述IMF的數據很有可能依然低估了中國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力量。中國有兩點是被低估了的,第一是計算PPP時所用的物價指數是以2015年作基礎而推算出來的,當年的生產與消費與今天大不相同,例如當年電動車沒那麼普遍。據「世界經濟」(World Economics)的估計,若把基礎年從2015年更新到現在,中國的GDP理應等於43.2萬億美元,不是上述的40.72萬億美元。尚有一點值得注意,中國很多生產性活動,例如父母在家督促子女溫習功課,其性質應是生產的一部分,應該算入GDP,但實際上並無數據可用,沒有加進GDP內。


擠走戰爭等「水份」 美GDP恐降

反觀美國,有些重要的收入肯定早已包含在GDP內,但它們是否對社會有用有建設性,應否加入,十分可疑。例如某些律師,專門挑動顧客打官司,並要求天價的賠款,他們的活動只對此等律師有利,對世界並無貢獻,但也被包括在GDP內了。另一例子是大炒家的收入,他們並無生產甚麼東西,卻可能年年賺大錢,他們的收入亦早已包含在GDP內。倘若擠走這些水份,美國的GDP恐怕會下降不少。再另一例子是戰爭,戰爭消耗也是GDP的一部分,但這不是對世界的貢獻,而是破壞。

由此觀之,中國早已是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不是,而且她有些活動對生產並無貢獻。

(香港經濟日報 2025-8-15)


一切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網頁上載的署名論文、評論、影片都屬於作者或講者,其內容與觀點並不代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或澳門科技大學。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