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领先 能否抛离美更远?(雷鼎鸣)
2025/09/03
两周前我在本栏「中国GDP早超美 成世界最大经济体?」谈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估计,2025年用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0.72万亿美元,是美国的1.34倍。
另一个机构世界经济组织(WEO)则认为,此估算在物价上有缺点,更准确的数字应是43.2万亿美元。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炎黄子孙多会高兴,但我们不应忘记,中国人口为美国的逾4倍,人均GDP仍颇有不及。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国的增长率能否一直高于美国?若如此,中国的综合国力便会愈来愈把美国抛在后面,人均GDP也逐渐逼近美国。中美经济的对比,前景比现状更重要。我们可先作一些定量分析,再谈文化及制度因素。
一国的经济增长快慢,简单而言,取决于3大要素:资本量、劳动力(包含数量与质量)与生产效率,即所谓的「全要素生产力」。我们可逐项替中美两国作比较。
资本是重要的生产要素,一国的资本愈多,生产能力便愈大。资本的积累要靠投资,投资比率愈高,愈有利未来的生产能力,但资金用在了投资之上,今天的消费自然会相应减少。换言之,投资率高低,是一种平衡取舍;减少今天的消费有利于资本积累,亦会提高未来的产量及消费,反之,今天消费增加,便意味着将来消费要减少。
中国近数十年来,近半的产值被省吃俭用储蓄起来,资金又被用在投资未来之上。2024年,中国GDP的40.61%被用作本土投资,另外贸盈余是GDP的2.84%,后者的出路主要是投资在外国的债券之上,亦即借给外国,让她们可以增加消费或投资。当然中国可收回利息。
美国的投资率可远不及中国。2024年,美国的投资率是GDP的21.74%,但要注意,她的储蓄率只是GDP的18.65%,为何她的投资率可高于其储蓄率?除了靠储蓄外,她投资的资金从何而来?答案是靠外国的投资。2024年美国的总投资额是6.35万亿美元。
华资本积累超美 利经济增长
至于中国,我们可用IMF估算的购买力平价GDP,40.61%的投资率等于16.54万亿美元,是美国的2.61倍!由此可见,中国资本积累远快于美国,资本因素可使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高于美国。
劳动力如何?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跌至近1,即每名妇女一生人平均只生育1名子女。美国的总和生育率也在下降,2005年是2.06,2021年跌至1.66,去年回升至1.79,但这恐怕并不持久,原因是这暂时的回升是要补回新冠期间大家不敢生育。我们也要注意,美国人口及生育率都很受新移民的影响,近年美国排外,对人口增长有影响。从上讨论可见,美国人口增长有限,将来甚至可能下降,但中国人口下降速度较快。对中国来说,这不利GDP的增长,但人均GDP却可因人口下降而上升,况且中国近20多年大力投资在教育上,人口的质素可补充人口数量的下跌。
美自毁长城 生产效率势落后
更重要的因素是生产效率的进步速度。生产效率受科技影响甚大,若科技进步快,有可能创造出大量可赚到钱的投资机会,使到积累的资本有用武之地。中美两国生产效率谁快一点?
显然是中国更快。我曾经对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作过估算,发现她过去20年年均增长率接近2.9%,但贸易战及新冠对此有负面影响,现时的增长率可能暂时跌至1%左右。我翻过旧金山联储局对美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在1954至1964年间,她的年均增长率曾高达2.1%,但在过去10年,已跌至0.7%左右。美国的科技实力不可轻视,但她近年胡乱打压大学,大削研究资金,不啻自毁长城,过去10年年均0.7%的生产效率增长率在未来恐会保不住。反观中国,多种指针都显示其科技创新进入井喷期,所以生产效率进步速度当会领先美国。
由此可见,未来10、20年或更长的时间内,中国的GDP增长仍会开足马力,跑赢美国。我估计增长率比美国可高出3个百分点。
除数据外,我们尚可一探世界大势。美国搞了几十年霸权,现在维持霸权地位成本高昂,她会很感吃力。作为霸主,要其他国家听她指挥要靠两招,一是对听她话的,有利益可分派,二是有军事或经济实力可威吓她们。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现时没钱可用,千方百计要盟国交保护费及挥起关税大棒,她的盟国能不起异心乎?只要时机适合,美国得到的国际支持会有所下滑,美国从其他国家借债愈来愈难,而且要为旧债偿还巨额利息,其国力自然会受到掣肘,更无资金投资未来。
美精英焦虑 未来发展势受限
美国的政治制度也出了问题,连续3次选举选出的总统,不是伪君子便是真小人。美国人才济济却有此结果,不能不使我们反思其制度出了甚么问题。对此,美国的精英充满了焦虑感,从著名学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所认为的历史已到达终点,西方制度已达至高至完美,到现在被中国超越,美国的精英已不再从容淡定,十分慌张。此种心情亦反映在美国外交政策的错乱。如此的态势,美国未来的发展会有局限。
(香港经济日报 2025-8-29)
一切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网页上载的署名论文、评论、影片都属于作者或讲者,其内容与观点并不代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或澳门科技大学。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