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戰才能止戰」 中國大閱兵震懾美日 (雷鼎鳴)

2025/09/15

9月3日有大閱兵,事情一早在新聞報道中得知,朋友中,不論在香港或在海外的,亦有奔相走告,期待一睹中國軍威。我校本來有抗日戰爭的紀念活動,我也被邀參加,但怕看不全直播,決定還是留在家中看電視。

這次閱兵萬眾期待,但其實它的「前奏」,在天津舉行的「上合組織」年會也是十分重要。「上合」是世界最大的區域性組織,成員國人口達34億,是整個西方世界加上日本、南韓、澳洲的3倍,面積3,600萬平方公里,是亞歐大陸的六成,如此龐大的國際網絡,自然也是重要的外交平臺,所以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要來,顯示西方無法孤立他,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與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鬧翻了,也要到天津強化與中國及其他國家的關係。


九三閱兵整齊威武 美士兵懶散

至於大閱兵本身,是為紀念抗日及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而設,日本自然心生不忿,到處遊說別人不要參加,但這可擋不了中國展演的充滿震懾性的軍威。1999年中國50周年國慶日,北京也有閱兵,我當時在港通過電視觀賞,已深感震撼。但見一塊塊整齊完美的方隊大踏步而來,任何想侵略中國的外敵,真的要掂量一下自己會否被滅掉。今次的閱兵,方隊一樣整齊威武,就算是女兵,「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颯爽英姿五尺槍」也使人目不暇給。單從觀賞上,中國的閱兵無疑都是視覺的享受。

有比較才會有傷害,今年特朗普生日那天,華盛頓也搞閱兵。但堂堂超級大國,閱兵卻是使人失望。受閱士兵人人垂頭喪氣,衣冠不整,操兵時步伐有如閒庭信步,或到街市買菜的模樣,使人不禁心起疑竇,美國是否打仗太多,連士兵也開始厭戰?有人會說,美國發動戰爭頻密,經驗豐富,懶懶散散也可能打敗沒有實戰經驗的中國。我不接受這種說法,中國在閱兵中展現出的精氣神,正有如一群長期在深山練好了絕世武功的年輕高手,雖沒有美國到處撩是鬥非所積累的打架經驗,但內功深厚,紀律嚴明,吃得了苦,贏面更大。

很多人最感興趣的是閱兵今次所展現的新武器。我近年對中國的武器發展頗有留意,但一樣被閱兵中出現的新武器弄得手忙腳亂,來不及把它們的型號都記錄下來,以待研究。記憶中有大量未見過的新武器,例如洲際彈道導彈東風61及東風5C,都是威力驚人。東風5C已經十分厲害,速度可達音速19倍,又能變軌,並可帶10枚分導式核彈頭,是可覆蓋全球、擋無可擋的導彈。東風61是第一次亮相,能飛1.5萬公里,比東風5C還要犀利。這些及其他各型號的飛彈、五代戰機、無人機、潛艇等無不使人畏懼,綜合起來,只有一個效果,便是震懾!


多款新武器亮相 打擊可覆蓋全球

中國要告訴別國的是:中國劍鋒所指,可對任何國家的本土構成重大打擊。中國不願意轟炸美國本土,但卻有能力這樣做。「能戰才能止戰」,在戰略上中國的能力十分重要。如果美國不攻擊中國本土,美國便不用擔心中國以牙還牙,一樣炸掉美國的城市。美國早有戰略家推演過,在中國離岸不遠開戰,美國絕打不贏中國,而攻入或轟炸中國本土又必會遭到報復,承受不起代價,那麼在軍事上美國對中國已沒有甚麼有用的優勢,台灣問題美國要沾手也是自討苦吃,得不到好處。

中國有如此精良的裝備及訓練有素的士兵,當然有成本。2025年中國軍費1.78萬億元人民幣,大約等於GDP的1.25%,以國際標準看來,比例是非常低了。但因中國製造業獨步全球,這1.78萬億元的購買力可能等於在美國4萬億元人民幣(或其當量的美元)的購買力,所以能造得出這麼多先進的武器。

今次閱兵的主題是紀念抗日,日本朝野當然滿不是味兒,但這是顧不上他們的感受了。網上近日流傳左宗棠當年評價日本人的名言:「知小禮而無大義,拘小節而無大德,重末節而輕廉恥,畏威而不懷德,強必盜寇,弱必卑伏。」真是一針見血!


警示美日 沾手台海只會自討苦吃

網上所見,歷史上中外不少名人也有近似看法。1944年,美國政府委託知名人類學家本納迪(Ruth Benedict)研究日本民族性,寫成一書《菊花與劍》,所得結論與左公非常接近,美國亦按此制定對日政策,幾十年來把欺善怕惡的日本拿捏得死死的。

中國似乎已從戰後「以德報怨」的迷思醒悟過來,今次閱兵亦在告訴日本,在台海上搞小動作是要承受代價的。我有很多日本朋友、舊同事、老師和學生(第一位在我指導下寫博士論文的學生便是日本人),我愛好和平,不喜歡震懾別人,但日本的政客及不少人民卻正如上面左公所描述,這正指出今次閱兵所顯露出的中國對日策略十分正確。

香港經濟日報 2025-9-5)


一切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網頁上載的署名論文、評論、影片都屬於作者或講者,其內容與觀點並不代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或澳門科技大學。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