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战才能止战」 中国大阅兵震慑美日 (雷鼎鸣)
2025/09/15
9月3日有大阅兵,事情一早在新闻报道中得知,朋友中,不论在香港或在海外的,亦有奔走相告,期待一睹中国军威。我校本来有抗日战争的纪念活动,我也被邀参加,但怕看不全直播,决定还是留在家中看电视。
这次阅兵万众期待,但其实它的「前奏」,在天津举行的「上合组织」年会也是十分重要。「上合」是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组织,成员国人口达34亿,是整个西方世界加上日本、南韩、澳洲的3倍,面积3,600万平方公里,是亚欧大陆的六成,如此庞大的国际网络,自然也是重要的外交平台,所以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要来,显示西方无法孤立他,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与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闹翻了,也要到天津强化与中国及其他国家的关系。
九三阅兵整齐威武 美士兵懒散
至于大阅兵本身,是为纪念抗日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设,日本自然心生不忿,到处游说别人不要参加,但这可挡不了中国展演的充满震慑性的军威。1999年中国50周年国庆节,北京也有阅兵,我当时在港通过电视观赏,已深感震撼。但见一块块整齐完美的方队大踏步而来,任何想侵略中国的外敌,真的要掂量一下自己会否被灭掉。今次的阅兵,方队一样整齐威武,就算是女兵,「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飒爽英姿五尺枪」也使人目不暇给。单从观赏上,中国的阅兵无疑都是视觉的享受。
有比较才会有伤害,今年特朗普生日那天,华盛顿也搞阅兵。但堂堂超级大国,阅兵却是使人失望。受阅士兵人人垂头丧气,衣冠不整,操兵时步伐有如闲庭信步,或到街市买菜的模样,使人不禁心起疑窦,美国是否打仗太多,连士兵也开始厌战?有人会说,美国发动战争频密,经验丰富,懒懒散散也可能打败没有实战经验的中国。我不接受这种说法,中国在阅兵中展现出的精气神,正有如一群长期在深山练好了绝世武功的年轻高手,虽没有美国到处撩是斗非所积累的打架经验,但内功深厚,纪律严明,吃得了苦,赢面更大。
很多人最感兴趣的是阅兵今次所展现的新武器。我近年对中国的武器发展颇有留意,但一样被阅兵中出现的新武器弄得手忙脚乱,来不及把它们的型号都记录下来,以待研究。记忆中有大量未见过的新武器,例如洲际弹道导弹东风61及东风5C,都是威力惊人。东风5C已经十分厉害,速度可达音速19倍,又能变轨,并可带10枚分导式核弹头,是可覆盖全球、挡无可挡的导弹。东风61是第一次亮相,能飞1.5万公里,比东风5C还要犀利。这些及其他各型号的飞弹、五代战机、无人机、潜艇等无不使人畏惧,综合起来,只有一个效果,便是震慑!
多款新武器亮相 打击可覆盖全球
中国要告诉别国的是:中国剑锋所指,可对任何国家的本土构成重大打击。中国不愿意轰炸美国本土,但却有能力这样做。「能战才能止战」,在战略上中国的能力十分重要。如果美国不攻击中国本土,美国便不用担心中国以牙还牙,一样炸掉美国的城市。美国早有战略家推演过,在中国离岸不远开战,美国绝打不赢中国,而攻入或轰炸中国本土又必会遭到报复,承受不起代价,那么在军事上美国对中国已没有甚么有用的优势,台湾问题美国要沾手也是自讨苦吃,得不到好处。
中国有如此精良的装备及训练有素的士兵,当然有成本。2025年中国军费1.78万亿元人民币,大约等于GDP的1.25%,以国际标准看来,比例是非常低了。但因中国制造业独步全球,这1.78万亿元的购买力可能等于在美国4万亿元人民币(或其当量的美元)的购买力,所以能造得出这么多先进的武器。
今次阅兵的主题是纪念抗日,日本朝野当然满不是味儿,但这是顾不上他们的感受了。网上近日流传左宗棠当年评价日本人的名言:「知小礼而无大义,拘小节而无大德,重末节而轻廉耻,畏威而不怀德,强必盗寇,弱必卑伏。」真是一针见血!
警示美日 沾手台海只会自讨苦吃
网上所见,历史上中外不少名人也有近似看法。1944年,美国政府委托知名人类学家本纳迪(Ruth Benedict)研究日本民族性,写成一书《菊花与剑》,所得结论与左公非常接近,美国亦按此制定对日政策,几十年来把欺善怕恶的日本拿捏得死死的。
中国似乎已从战后「以德报怨」的迷思醒悟过来,今次阅兵亦在告诉日本,在台海上搞小动作是要承受代价的。我有很多日本朋友、旧同事、老师和学生(第一位在我指导下写博士论文的学生便是日本人),我爱好和平,不喜欢震慑别人,但日本的政客及不少人民却正如上面左公所描述,这正指出今次阅兵所显露出的中国对日策略十分正确。
(香港经济日报 2025-9-5)
一切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网页上载的署名论文、评论、影片都属于作者或讲者,其内容与观点并不代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或澳门科技大学。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