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領先 能否拋離美更遠?(雷鼎鳴)
2025/09/03
兩周前我在本欄「中國GDP早超美 成世界最大經濟體?」談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估計,2025年用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為40.72萬億美元,是美國的1.34倍。
另一個機構世界經濟組織(WEO)則認為,此估算在物價上有缺點,更準確的數字應是43.2萬億美元。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炎黃子孫多會高興,但我們不應忘記,中國人口為美國的逾4倍,人均GDP仍頗有不及。一個重要問題是,中國的增長率能否一直高於美國?若如此,中國的綜合國力便會愈來愈把美國拋在後面,人均GDP也逐漸逼近美國。中美經濟的對比,前景比現狀更重要。我們可先作一些定量分析,再談文化及制度因素。
一國的經濟增長快慢,簡單而言,取決於3大要素:資本量、勞動力(包含數量與質量)與生產效率,即所謂的「全要素生產力」。我們可逐項替中美兩國作比較。
資本是重要的生產要素,一國的資本愈多,生產能力便愈大。資本的積累要靠投資,投資比率愈高,愈有利未來的生產能力,但資金用在了投資之上,今天的消費自然會相應減少。換言之,投資率高低,是一種平衡取捨;減少今天的消費有利於資本積累,亦會提高未來的產量及消費,反之,今天消費增加,便意味著將來消費要減少。
中國近數十年來,近半的產值被省吃儉用儲蓄起來,資金又被用在投資未來之上。2024年,中國GDP的40.61%被用作本土投資,另外貿盈餘是GDP的2.84%,後者的出路主要是投資在外國的債券之上,亦即借給外國,讓她們可以增加消費或投資。當然中國可收回利息。
美國的投資率可遠不及中國。2024年,美國的投資率是GDP的21.74%,但要注意,她的儲蓄率只是GDP的18.65%,為何她的投資率可高於其儲蓄率?除了靠儲蓄外,她投資的資金從何而來?答案是靠外國的投資。2024年美國的總投資額是6.35萬億美元。
華資本積累超美 利經濟增長
至於中國,我們可用IMF估算的購買力平價GDP,40.61%的投資率等於16.54萬億美元,是美國的2.61倍!由此可見,中國資本積累遠快於美國,資本因素可使中國未來經濟增長高於美國。
勞動力如何?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已跌至近1,即每名婦女一生人平均只生育1名子女。美國的總和生育率也在下降,2005年是2.06,2021年跌至1.66,去年回升至1.79,但這恐怕並不持久,原因是這暫時的回升是要補回新冠期間大家不敢生育。我們也要注意,美國人口及生育率都很受新移民的影響,近年美國排外,對人口增長有影響。從上討論可見,美國人口增長有限,將來甚至可能下降,但中國人口下降速度較快。對中國來說,這不利GDP的增長,但人均GDP卻可因人口下降而上升,況且中國近20多年大力投資在教育上,人口的質素可補充人口數量的下跌。
美自毀長城 生產效率勢落後
更重要的因素是生產效率的進步速度。生產效率受科技影響甚大,若科技進步快,有可能創造出大量可賺到錢的投資機會,使到積累的資本有用武之地。中美兩國生產效率誰快一點?
顯然是中國更快。我曾經對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作過估算,發現她過去20年年均增長率接近2.9%,但貿易戰及新冠對此有負面影響,現時的增長率可能暫時跌至1%左右。我翻過三藩市聯儲局對美國「全要素生產率」的估算,在1954至1964年間,她的年均增長率曾高達2.1%,但在過去10年,已跌至0.7%左右。美國的科技實力不可輕視,但她近年胡亂打壓大學,大削研究資金,不啻自毀長城,過去10年年均0.7%的生產效率增長率在未來恐會保不住。反觀中國,多種指標都顯示其科技創新進入井噴期,所以生產效率進步速度當會領先美國。
由此可見,未來10、20年或更長的時間內,中國的GDP增長仍會開足馬力,跑贏美國。我估計增長率比美國可高出3個百分點。
除數據外,我們尚可一探世界大勢。美國搞了幾十年霸權,現在維持霸權地位成本高昂,她會很感吃力。作為霸主,要其他國家聽她指揮要靠兩招,一是對聽她話的,有利益可分派,二是有軍事或經濟實力可威嚇她們。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現時沒錢可用,千方百計要盟國交保護費及揮起關稅大棒,她的盟國能不起異心乎?只要時機適合,美國得到的國際支持會有所下滑,美國從其他國家借債愈來愈難,而且要為舊債償還巨額利息,其國力自然會受到掣肘,更無資金投資未來。
美精英焦慮 未來發展勢受限
美國的政治制度也出了問題,連續3次選舉選出的總統,不是偽君子便是真小人。美國人才濟濟卻有此結果,不能不使我們反思其制度出了甚麼問題。對此,美國的精英充滿了焦慮感,從著名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所認為的歷史已到達終點,西方制度已達至高至完美,到現在被中國超越,美國的精英已不再從容淡定,十分慌張。此種心情亦反映在美國外交政策的錯亂。如此的態勢,美國未來的發展會有局限。
(香港經濟日報 2025-8-29)
一切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網頁上載的署名論文、評論、影片都屬於作者或講者,其內容與觀點並不代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或澳門科技大學。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