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暴行触众怒 缘何美如此偏袒?(雷鼎鸣)

2025/09/26

以色列政府在加沙对巴勒斯坦人民的种族灭绝暴行,是世界上任何有良心的人都要谴责的,我认识的一些犹太人朋友,同样对以色列政府的做法十分反感。


联国报告 详列以国政府暴行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联合国人权理事会4年前已成立了一个独立的调查委员会,专门调查以色列政府有无大搞种族灭绝,终于在周二(16日)发表了一份72页的报告,详细罗列出以政府的暴行,据此报告,起码已有64,964名巴人遇害,所用手段包含甚广,除了枪杀、轰炸等传统军事手段外,现时最危险的是有系统地阻碍食物运送,故意饿死在以色列控制区的巴人。

那里的房屋9成以上已被破坏或被毁,人口不断被强迫迁徙,食水不足并受污染,医疗系统崩溃,以色列政府似还有意识地制造困难,使巴人难以生育下一代。他们的意图也呼之欲出,若巴勒斯坦人民死光死净,便再无巴人领土问题,以色列便可更放心划地为王,放心占领。

巴勒斯坦在1948年以色列立国之时,并非无主之地,巴人在该地已居住了1,300年。1948年以色列建国时,大批犹太人跑到那里复国,65万人从120万巴人原居民手中抢夺土地,所会引起的冲突不问可知。1960年巨星保罗纽曼(Paul Newman)与伊娃马里圣(Eva Marie Saint)主演了一套电影《战国英雄》(Exodus),并有一首流行多年的同名插曲《Exodus》,由白潘(Pat Boone)原唱。

此电影根据Leon Uris同名小说拍摄,影响极大,据说小说有2,000万人读过,其内容把以色列人说成是被害者,但都是英雄人物,巴人则都是怯懦的加害者,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十分受此论述影响,以为道德上应支持以色列,传媒更有把巴人描绘成恐怖分子,这是后话。

不过,有大量历史证据证明以上论述完全错误,充满歪曲偏见,我们就算用常识想想,也可知以色列占了别人的土地,怎可能说他们是受害者?

最近两年,以色列在加沙的滥杀无辜,已通过无远弗届的互联网传到世界。联合国的调查不一定都可靠,但港人应早已看到大量相关的报道,再加上香港少见的战地记者张翠容曾亲身到那里探求真相,联合国报告的主要结论得到多方印证,应可确立。

世界的舆论在大量的证据面前,也不可能被以色列政府只手遮天。美国校园中同情巴人的学生虽受到某些财团及政府的打压及乱扣帽子,但承认巴勒斯坦有资格立国并加入联合国的国家已增至147个,甚至美国的盟友,法国、英国、澳洲、加拿大也看到形势不妙,打算承认巴勒斯坦为独立国家。


巴人建国条件 遭以破坏殆尽

其实光是巴勒斯坦建国,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以色列在占领区营运多年,早已把不少巴人建国的条件破坏殆尽。例如以色列控制了当地的水资源,巴人只能得到20%的水源。现时管治巴人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Palestinian Authority),权力很受限制,其选出来的主席要得到以色列政府的认可,出入境也要以方批准。以方又控制着巴方的增值税,又在巴方地区建立了不少军方所支持的「安全小区」。巴方若不能使以方放弃掉其权力及干预,名义上的建国实在解决不了多少问题。

关键当然是美国的阻挠,美国早已多次在安理会中用她的一票,否决掉任何巴勒斯坦建国的动议。这里有些奇怪,为何美国如此偏袒以色列?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与沃尔德(Stephen Walt),曾在2007年出版了一本书专门分析以色列游说集团对美国政府的巨大影响,当中列举出大量证据,说明美国政府几乎已是条件反射式的支持以色列的任何行动,就算是违反美国国家利益及不道德的,美国一样会乖乖的无条件支持。二人成书于18年前,但其内容及分析今天完全没有过时。支持以色列的种族灭绝计划,美国以后还谈甚么道德?得罪中东诸国,连盟友也要割席,对美的利益甚有损害。但美国不但外交上全力支持以色列,还不断向她输血。


以游说集团强大 获巨额美援

以国虽十分富裕,绝非贫穷,但却是美国外援的最大受益国,到2022年为止,共获得的美援有估计为1,500亿美元,而且用钱在甚么地方不受限制。以方虽然获利甚多,但在国际上却又常做出不少违反美国利益之事,并非可靠的盟友。

美国为何如此愚笨?主要原因是自60年代中期以后,其在美的游说集团非常强大,美国的政客要有一官半职,得罪这些控制不少传媒、智库、财团及政治组织的利益集团,是自寻死路。是耶非耶?可读一读米氏等人大作的详实论据。

(香港经济日报 2025-9-19)


一切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网页上载的署名论文、评论、影片都属于作者或讲者,其内容与观点并不代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或澳门科技大学。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