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低生育難題 施政報告未解決 (雷鼎鳴 )

2025/09/26

今年的施政報告用了4節的篇幅談生育問題,並建議了一系列措施推高香港的生育率,反映特區政府高度重視這問題。這種重視是對的,但政府仍很可能低估了其難度。

施政報告中指出,香港新生嬰兒數目從2017年起連續下降了6年,但2023及2024年不跌反升,2024年更比2023年多了3,500名嬰兒,達到36,700名。


扭生育率下降趨勢? 美麗誤會

香港是否已扭轉了生育率下降的趨勢?恐怕這只是美麗的誤會!我審視過政府的人口數據,從2015至2020年,香港零歲人口的數量平均每年相當穩定地以年均4.24%的速度下降,但2021年下跌幅度卻突然增至16.37%,2022年仍有7.24%的跌幅,2023年才稍為「正常」,只跌了5.49%,到了2024年及2025年才稍有增長。這是典型的短綫的「嬰兒潮」現象。第二次大戰期間,世界環境十分不適宜生育,所以生育率偏低,戰後十多年,世界各國的父母連忙要補回過去的不生,個個爭先恐後去生,所以新生嬰兒大增,這便是嬰兒潮世代的源頭。

2020至2022年,香港一直受到新冠的騷擾,各準父母當然會有戒心,要把生孩子這志業壓後一下,2023下半年以後稍高了的生育率,只是補回他們之前的延後決定而已。但可惜,這個嬰兒潮力度微弱,頂多算是個「微型嬰兒潮」。我根據政府的統計數據粗略推算一下,假設新冠沒有出現過,又再假設政府前兩年也沒有推動過鼓勵生育的措施,只是讓生育人數自然下降,那麼,2024年年中的零歲嬰兒應該有36,800人,而不是那時實際上的33,200人。2025年的情況也相若。換言之,雖然這兩年生育人數回升了,但仍未補回新冠帶來的額外跌幅,政府對此要有心理準備,其鼓勵政策收效可能極微。

不過,低生育問題依然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需要更有效的策略去解決。眾所周知,香港近30多年來一直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地區之一。在1961年,港人的總和生育率是5.17,即一名女子平均一生人會生育超過5名孩子,到了1991年,總和生育率已跌至1.28,即這一代有1男1女2人,下一代便只得1.28人,若非壽命不斷延長,人口已在下滑。到了2001年,總和生育率更跌至0.93,2023年則只有0.75!30多年的低生育,帶來了現在年輕人口比例的嚴重不足,對香港未來的發展會構成重大的威脅,香港人口老化更嚴重,政府的財政壓力也很難化解。所以若真的能動用社會資源鼓勵生育,回報可能不錯。

不過,鼓勵生育卻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世界多個國家都曾用物質獎勵等手段鼓勵生育,但可惜收效都十分微弱,很多時都是人民看到有獎勵,會把本來已在計劃中的生育稍為提早,收了獎勵再說。生育率短暫上升後便迅速打回原形。

低生育率在高度發展的經濟體幾乎是常態,不是例外,為何如此?成本高昂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全部。按現時坊間的一些說法,在港養大一名兒童,大約要600萬港元,比20多年前李麗珊替某銀行賣廣告時所說的400萬又增加了不少。當然孩子在甚麼學校讀書對此有很大影響,但若父母,尤其是母親的教育水準很高,生孩子及養育他可能會遠超600萬。這是因為生了孩子後,父母,特別是母親的事業人生規劃會大受影響,少了不少收入。


教育青年 倘沒下一代晚景淒涼

我關注生育與教育的問題有30多年,亦曾在世界頂級的經濟學報發表過這方面的文章,所以對父母的高教育與低生育率的關係十分熟悉。10多年前,我也在香港調查過,除了上述原因外,香港年輕人不熱衷生育,尚有兩個重要的經濟原因,便是樓價太高(居住面積太小,不利育兒),及教育成本高昂,這倒不單指學校學費不菲,還包括各種學習班的費用。所以若政府有提供物質刺激,我不認為是錯誤,但若養育兒成本要600萬,政府的補貼連零頭也不到,需要另尋他法。

近年繼續思考此問題,認為政策的「組合拳」尚應包括兩點,才可移風易俗,使物質刺激能有更大效果。其一是要教育現在的年輕人,使他們明白沒有下一代,或許現時生活會自由一點,但到他們七、八十歲以後,可能有不測之險,不但無人照顧,晚景淒涼,而且寂寞無垠。但因為人類壽命這麼長是一個很現代的現象,從前人生七十古來稀,所以社會中人基本上領略不到老而無家人所帶來的後果,必須多鼓勵文藝影視界多創作相關的家庭劇,使多些人明白要有下一代的好處,此種好處亦不是靠狗便可補償到。


男女分擔育兒時間成本 增誘因

其二是在人生規劃上,要調整生育的成本誰來承擔。諾貝爾得主高典(Claudia Goldin)今年初有論文詳細分析這問題,生育的主要決策者是女方,在女性教育水準大幅提高了的社會,她們工作的誘因很大,育兒的時間成本要由男女雙方公平分擔,減少對事業的影響,這應成為一種制度,一種社會的共識。高典發現,此意識一旦形成,生育的誘因會大增,美國人教育水準高,但生育率遠超香港及內地,原因正是他們有此共識。特區政府也可在參考高典的建議,政策上下些功夫。

(香港經濟日報 2025-9-26)


一切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網頁上載的署名論文、評論、影片都屬於作者或講者,其內容與觀點並不代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或澳門科技大學。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