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低生育难题 施政报告未解决 (雷鼎鸣 )
2025/09/26
今年的施政报告用了4节的篇幅谈生育问题,并建议了一系列措施推高香港的生育率,反映特区政府高度重视这问题。这种重视是对的,但政府仍很可能低估了其难度。
施政报告中指出,香港新生婴儿数目从2017年起连续下降了6年,但2023及2024年不跌反升,2024年更比2023年多了3,500名婴儿,达到36,700名。
扭生育率下降趋势? 美丽误会
香港是否已扭转了生育率下降的趋势?恐怕这只是美丽的误会!我审视过政府的人口数据,从2015至2020年,香港零岁人口的数量平均每年相当稳定地以年均4.24%的速度下降,但2021年下跌幅度却突然增至16.37%,2022年仍有7.24%的跌幅,2023年才稍为「正常」,只跌了5.49%,到了2024年及2025年才稍有增长。这是典型的短线的「婴儿潮」现象。第二次大战期间,世界环境十分不适宜生育,所以生育率偏低,战后十多年,世界各国的父母连忙要补回过去的不生,个个争先恐后去生,所以新生婴儿大增,这便是婴儿潮世代的源头。
2020至2022年,香港一直受到新冠的骚扰,各准父母当然会有戒心,要把生孩子这志业压后一下,2023下半年以后稍高了的生育率,只是补回他们之前的延后决定而已。但可惜,这个婴儿潮力度微弱,顶多算是个「微型婴儿潮」。我根据政府的统计数据粗略推算一下,假设新冠没有出现过,又再假设政府前两年也没有推动过鼓励生育的措施,只是让生育人数自然下降,那么,2024年年中的零岁婴儿应该有36,800人,而不是那时实际上的33,200人。2025年的情况也相若。换言之,虽然这两年生育人数回升了,但仍未补回新冠带来的额外跌幅,政府对此要有心理准备,其鼓励政策收效可能极微。
不过,低生育问题依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更有效的策略去解决。众所周知,香港近30多年来一直是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地区之一。在1961年,港人的总和生育率是5.17,即一名女子平均一生人会生育超过5名孩子,到了1991年,总和生育率已跌至1.28,即这一代有1男1女2人,下一代便只得1.28人,若非寿命不断延长,人口已在下滑。到了2001年,总和生育率更跌至0.93,2023年则只有0.75!30多年的低生育,带来了现在年轻人口比例的严重不足,对香港未来的发展会构成重大的威胁,香港人口老化更严重,政府的财政压力也很难化解。所以若真的能动用社会资源鼓励生育,回报可能不错。
不过,鼓励生育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世界多个国家都曾用物质奖励等手段鼓励生育,但可惜收效都十分微弱,很多时都是人民看到有奖励,会把本来已在计划中的生育稍为提早,收了奖励再说。生育率短暂上升后便迅速打回原形。
低生育率在高度发展的经济体几乎是常态,不是例外,为何如此?成本高昂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全部。按现时坊间的一些说法,在港养大一名儿童,大约要600万港元,比20多年前李丽珊替某银行卖广告时所说的400万又增加了不少。当然孩子在甚么学校读书对此有很大影响,但若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教育水平很高,生孩子及养育他可能会远超600万。这是因为生了孩子后,父母,特别是母亲的事业人生规划会大受影响,少了不少收入。
教育青年 倘没下一代晚景凄凉
我关注生育与教育的问题有30多年,亦曾在世界顶级的经济学报发表过这方面的文章,所以对父母的高教育与低生育率的关系十分熟悉。10多年前,我也在香港调查过,除了上述原因外,香港年轻人不热衷生育,尚有两个重要的经济原因,便是楼价太高(居住面积太小,不利育儿),及教育成本高昂,这倒不单指学校学费不菲,还包括各种学习班的费用。所以若政府有提供物质刺激,我不认为是错误,但若养育儿成本要600万,政府的补贴连零头也不到,需要另寻他法。
近年继续思考此问题,认为政策的「组合拳」尚应包括两点,才可移风易俗,使物质刺激能有更大效果。其一是要教育现在的年轻人,使他们明白没有下一代,或许现时生活会自由一点,但到他们七、八十岁以后,可能有不测之险,不但无人照顾,晚景凄凉,而且寂寞无垠。但因为人类寿命这么长是一个很现代的现象,从前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社会中人基本上领略不到老而无家人所带来的后果,必须多鼓励文艺影视界多创作相关的家庭剧,使多些人明白要有下一代的好处,此种好处亦不是靠狗便可补偿到。
男女分担育儿时间成本 增诱因
其二是在人生规划上,要调整生育的成本谁来承担。诺贝尔得主高典(Claudia Goldin)今年初有论文详细分析这问题,生育的主要决策者是女方,在女性教育水平大幅提高了的社会,她们工作的诱因很大,育儿的时间成本要由男女双方公平分担,减少对事业的影响,这应成为一种制度,一种社会的共识。高典发现,此意识一旦形成,生育的诱因会大增,美国人教育水平高,但生育率远超香港及内地,原因正是他们有此共识。特区政府也可在参考高典的建议,政策上下些功夫。
(香港经济日报 2025-9-26)
一切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网页上载的署名论文、评论、影片都属于作者或讲者,其内容与观点并不代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或澳门科技大学。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