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暴行觸眾怒 緣何美如此偏袒?(雷鼎鳴)

2025/09/26

以色列政府在加沙對巴勒斯坦人民的種族滅絕暴行,是世界上任何有良心的人都要譴責的,我認識的一些猶太人朋友,同樣對以色列政府的做法十分反感。


聯國報告 詳列以國政府暴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聯合國人權理事會4年前已成立了一個獨立的調查委員會,專門調查以色列政府有無大搞種族滅絕,終於在週二(16日)發表了一份72頁的報告,詳細羅列出以政府的暴行,據此報告,起碼已有64,964名巴人遇害,所用手段包含甚廣,除了槍殺、轟炸等傳統軍事手段外,現時最危險的是有系統地阻礙食物運送,故意餓死在以色列控制區的巴人。

那裏的房屋9成以上已被破壞或被毀,人口不斷被強迫遷徙,食水不足並受污染,醫療系統崩潰,以色列政府似還有意識地製造困難,使巴人難以生育下一代。他們的意圖也呼之欲出,若巴勒斯坦人民死光死淨,便再無巴人領土問題,以色列便可更放心劃地為王,放心佔領。

巴勒斯坦在1948年以色列立國之時,並非無主之地,巴人在該地已居住了1,300年。1948年以色列建國時,大批猶太人跑到那裏復國,65萬人從120萬巴人原居民手中搶奪土地,所會引起的衝突不問可知。1960年巨星保羅紐曼(Paul Newman)與伊娃馬利聖(Eva Marie Saint)主演了一套電影《戰國英雄》(Exodus),並有一首流行多年的同名插曲《Exodus》,由白潘(Pat Boone)原唱。

此電影根據Leon Uris同名小說拍攝,影響極大,據說小說有2,000萬人讀過,其內容把以色列人說成是被害者,但都是英雄人物,巴人則都是怯懦的加害者,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十分受此論述影響,以為道德上應支持以色列,傳媒更有把巴人描繪成恐怖分子,這是後話。

不過,有大量歷史證據證明以上論述完全錯誤,充滿歪曲偏見,我們就算用常識想想,也可知以色列佔了別人的土地,怎可能說他們是受害者?

最近兩年,以色列在加沙的濫殺無辜,已通過無遠弗屆的互聯網傳到世界。聯合國的調查不一定都可靠,但港人應早已看到大量相關的報道,再加上香港少見的戰地記者張翠容曾親身到那裏探求真相,聯合國報告的主要結論得到多方印證,應可確立。

世界的輿論在大量的證據面前,也不可能被以色列政府隻手遮天。美國校園中同情巴人的學生雖受到某些財團及政府的打壓及亂扣帽子,但承認巴勒斯坦有資格立國並加入聯合國的國家已增至147個,甚至美國的盟友,法國、英國、澳洲、加拿大也看到形勢不妙,打算承認巴勒斯坦為獨立國家。


巴人建國條件 遭以破壞殆盡

其實光是巴勒斯坦建國,也不能完全解決問題。以色列在佔領區營運多年,早已把不少巴人建國的條件破壞殆盡。例如以色列控制了當地的水資源,巴人只能得到20%的水源。現時管治巴人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Palestinian Authority),權力很受限制,其選出來的主席要得到以色列政府的認可,出入境也要以方批准。以方又控制著巴方的增值稅,又在巴方地區建立了不少軍方所支持的「安全社區」。巴方若不能使以方放棄掉其權力及幹預,名義上的建國實在解決不了多少問題。

關鍵當然是美國的阻撓,美國早已多次在安理會中用她的一票,否決掉任何巴勒斯坦建國的動議。這裏有些奇怪,為何美國如此偏袒以色列?

美國著名政治學家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與沃爾德(Stephen Walt),曾在2007年出版了一本書專門分析以色列遊說集團對美國政府的巨大影響,當中列舉出大量證據,說明美國政府幾乎已是條件反射式的支持以色列的任何行動,就算是違反美國國家利益及不道德的,美國一樣會乖乖的無條件支持。二人成書於18年前,但其內容及分析今天完全沒有過時。支持以色列的種族滅絕計劃,美國以後還談甚麼道德?得罪中東諸國,連盟友也要割席,對美的利益甚有損害。但美國不但外交上全力支持以色列,還不斷向她輸血。


以遊說集團強大 獲巨額美援

以國雖十分富裕,絕非貧窮,但卻是美國外援的最大受益國,到2022年為止,共獲得的美援有估計為1,500億美元,而且用錢在甚麼地方不受限制。以方雖然獲利甚多,但在國際上卻又常做出不少違反美國利益之事,並非可靠的盟友。

美國為何如此愚笨?主要原因是自60年代中期以後,其在美的遊說集團非常強大,美國的政客要有一官半職,得罪這些控制不少傳媒、智庫、財團及政治組織的利益集團,是自尋死路。是耶非耶?可讀一讀米氏等人大作的詳實論據。

(香港經濟日報 2025-9-19)


一切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網頁上載的署名論文、評論、影片都屬於作者或講者,其內容與觀點並不代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或澳門科技大學。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