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牌击中特朗普要害 (雷鼎鸣)
2025/10/31
上周五(10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因两件事显得十分烦躁。
第一件是诺贝尔和平奖他落选了。他得不到诺贝尔奖,本来是除了特朗普本人及他的奉承者以外的全世界人类的共同预期,没有甚么值得奇怪,但他事先张扬,说自己应拿此奖,又不断向挪威的诺奖委员会施压,最后却是一场空,对于他这样一个患有自恋症面子大于一切的人,如何受得了?
第二件是中国商务部在10月9日发出了2025年的61号公布,当中说明了中国对稀土出口的最新管理政策,若是出口的稀土最终会用作军事或恐怖主义活动的,出口申请原则上不会获批,但若用在人道主义、救灾、医疗等领域上的,则连申请也不用便可出口。
美两「工业政策」 酿祸害根源
中国的稀土出口政策算得上是「有理、有利、有节」,摆明车马反对战争,促进和平,但对人类有利的项目,都愿意供应稀土,而并未用手上的稀土去霸凌别国,十分有节制。特朗普的反应却一如既往,十分奇葩。他一方面说中国的动作充满敌意,使人惊讶;又说中国一直都在埋伏(lying in wait),找机会进击,他则一早便猜对了中国会这样做,所以事实又再证明他一贯正确云云。若他真的一早便洞悉中国的策略,又怎会对中国的做法感到惊奇?又怎会想来想去也想不到有效对策,只能又再抡起再无多少作用的关税大棒,扬言要再加中国100%的关税。
我们不要忘记,从2017年关税战开始至2024年,中国虽受关税困扰,但贸易顺差上升了119%,贸易总量上升了50.1%,中国根本不怕美国的关税。
要分析为何美国面对中国时陷入无牌可打的局面,我们可以美国的工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这一视角谈起。
所谓「工业政策」,广义上可定义为政府选择性地动用资源支持或补贴一些行业,以期它们能更快发展起来,这些行业也不一定都是工业的,广义地包括服务业也无不可。西方主流经济学界一向反对「工业政策」,认为某行业若是符合成本效益,能够赚钱,根本便不需扶持,企业家自会选择投资,而且政府对哪种行业最有效益,一向判断力甚差,比不上市场中企业家,所以动用公帑搞「工业政策」是浪费资源。更有甚者,政府选择谁可得到补贴,往往受到哪一个利益集团更有影响力所左右,而不是取决于选了谁对社会最有利。
美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利伯维尔场有时得到不错的贯彻,有时命不然,美国开国之父之一的麦迪逊(James Madison)在他所写的《联邦人文集》第10篇已有论断,美国的政策,有受利益集团左右的风险。上述经济学界对「工业政策」的批评,并非无中生有,而是见到了西方,尤其是美式的「工业政策」所带来的弊端所总结出来。美国最重要的两个「工业政策」,恰恰是造成今天美国以至世界巨大损害的祸源。
美军工业获补贴 大发战争财
直接或间接补贴军事工业,以致美国社会形成了权倾朝野的军工综合体(MIC,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是第一个祸害美国及世界的「工业政策」。
美国二次大战前军力薄弱,没有出现MIC的条件,但二次大战打了下来,美国迅速成为世界兵工厂。这些兵工厂不会愿意世界持续和平,因为没仗打,它们便要关门大吉。二战后美国大小战争不断,极为好战,且喜欢打毫无意义的仗,MIC背后发功,无所不用其极。特朗普第一任期时本有不卷入战争的纪录,但第二任期内他派机轰炸伊朗,已打破了他不好战的形象,亦显示出他有如其他总统一样,无法摆脱受MIC拿捏的宿命。他若想顺利继续当总统,便不能得罪MIC。这个利益集团是美国深层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打仗便是他们获取利益的途径。
中国商务部61号文件却是攻其要害。MIC所包含的公司要靠制造武器发财,但中国却说对这些公司不能提供稀土,意味着它们造不了多种先进武器或运输工具,这如何了得?特朗普能不心焦?
美国另一项重要的「工业政策」是用在金融业上。最引起世界动荡的是2008年金融海啸。这次金融危机的出现正是由美国政府的补贴政策造成。查金融海啸之起因,是银行滥把款项借给毫无经济实力的买楼者,为何银行会有此行为?是因为半国有的房利美及房贷美(今已变成国有),愿意把银行的良好及不良贷款都买下所致,银行得到政府资金的包底,再无心理会金融风险,最终祸延全球。
政府包底银行滥借贷 金融动荡
今天,华尔街与美国政府在各方面的「合作」,已使我们有时不易分辨谁是老板,有一点我们大可推断,华尔街虽不见得认同所有的美国参与的战争,但却肯定希望美国军力能维持世界一哥的地位。美元霸权与美国军事霸权互为补充、互为支持,缺一不可。
中国推动和平,不对外国军工业供应稀土,是精准打击其要害,特朗普扛不住,怎会不烦躁不安,胡乱出招?
(香港经济日报 2025-10-17)
一切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网页上载的署名论文、评论、影片都属于作者或讲者,其内容与观点并不代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或澳门科技大学。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