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身打造克制美霸權的稀土牌 (雷鼎鳴)
2025/10/31
都說中國政府擅長玩橋牌,懂得長遠佈局致勝,而美國政府短視,以玩撲克牌的心態治國,常常倚靠Bluffing(虛張聲勢,手上沒牌卻要「拋浪頭」),被看穿了便輸得清光。
當前美國只懂揮舞狂加關稅的廢招,而中國則有系統地限制稀土出口,禁止它被用在國外的武器及軍事運載工具中,便是橋牌與撲克牌不同戰略後果的寫照。中國過去多年,一直以克制的態度應對美國的挑釁,終於練成一招足以死死地克制美國軍事與科技霸權的稀土長臂管轄,使人大開眼界。
中國稀土產量2024年占世界69.23%,提煉產量卻占世界92%,有絕對壟斷力量,中國商務部今年第61號公佈明言不會讓別國用中國出口的稀土製造武器,除人道救災等用途外,外國公司要買中國稀土都要通過中國的軟體「金山辦公」用中文申請。此政策影響深遠,不但可對外國軍工廠造成致命性打擊,對不少高科技生產,亦可動搖其根本。但中國不是說完全不賣,你不自己找死,還是可以得到支援你活命的中國稀土。
限稀土出口長臂管轄 還治美身
此種反制美國的大殺招顯然是從美國學來的,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1959年美國立了一條「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DPR)的條例,2020年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便用此條例,聲明全球任何企業,若產品包含了美國零部件或使用美國設備或軟體去製造,均不可賣給華為。中國稀土管制這一招,不但是反擊美國對華為的禁制,也為美國禁售低納米晶片,連荷蘭的ASML光刻機也不能賣給中國等等措施,出了一口氣。在時機的選擇上,中國也等待美國一連串新的挑釁到來,例如美國港口對中國船隻要加收每噸位50美元的額外費用(10萬噸的船,每次要多交500萬美元了),這顯得中國不是主動挑釁的一方。
中國有此能力絕非憑空而來,而是經過30多年的佈局才練成的,從此段稀土歷史中,我們也可體察出中國由弱至強的辛酸。
30載佈局弱變強 壟斷提純技術
中國並非一直都有壟斷稀土的能力。1949年美國在加州與內華達州邊界附近的帕斯山(Mountain Pass)發現一巨大的礦脈,此地我開車路過起碼有10次,15號公路貫穿而過,是加州到拉斯維加斯幾乎必經之路,我在30年前聽中學同窗加州理工及哈佛訓練的科學家魯國錦介紹才知其有稀土,所以路過時會多留神,在60年代後因為彩色電視機需要「銪」,此礦場才發達起來。到了70年代末,以此山為主力的美國稀土氧化物的產量,一度占世界90%以上,美國才是稀土霸主。
中國有豐富稀土儲藏,但一直不為人知。1927年在內蒙白雲鄂博發現巨大鐵礦,在解放後又在此地發現有幾萬噸稀土礦,但中國當時並無技術開採提煉。突破點是1972年,北京大學的徐光憲院士受命研究提純技術,1974年成功驗證了他的「串級萃取」理論,並付諸實踐,把稀土提煉自動化,變為可精准計算的數學工程。1983年中國稀土產量已超越美國,90年代是全球的三分之二。
但這帶來一個問題,徐光憲的團隊並無保護專利權意識,其技術被轉移到無數小作坊式的工廠去,致使稀土被無序開採生產,環境破壞嚴重,山河破碎。2005年全球的總需求是10萬噸,但中國卻生產了11.9萬噸,稀土價格跌至白菜價,帕斯山等礦山早已關門停產,從中國購買便宜得多。
中國政府其實早已注意到稀土,1992年春,鄧小平說:「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要政府關注稀土,但要等到2005年徐光憲等人,才提出建議如何管制。2009年開始,大型央企重組,地方小礦被並購關停,開採被限。2015年中國從海外進口的稀土還多於出口。2021年幾家企業合併成巨無霸「中國稀土集團有限公司」,占全國7成以上產能,歸國家管有,中國政府才能真正控制到稀土的出口。在十多年前,今天的稀土出口政策根本無法推動。
新的政策無疑是長期計畫併發展出來的國策,不會因西方的不滿而終止,策略性調整或會有,但不會廢除。中國稀土儲量有估計是世界23%左右,談不上是獨家市場,但中國能壟斷的,是她的提純技術,帕斯山的礦場關門後又複開了,提純技術只是中國90年代的水準。但別人的技術也可追上來,我估計或許要10年左右。但就這麼幾年的壟斷,對中國已經足夠,多了這幾年,中國在晶片等落後範圍,也可趕上,不再怕美國的斷供了。
管制縱數年有效 美難再威脅華
話說回來,用長臂管轄的辦法,對全球生產供應鏈的穩定終不是好事,但這是一種二囚困局式(Prisoner's Dilemma)的博弈,美國率先這樣做了,若中國不還擊,中國的損失便更大,所以不得不出此殺招。更好的方法是世界上能有客觀公正的協議,大家放棄互相制裁,但估計美國不會願意。美國一位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克魯曼(Paul Krugman)近日撰文,論證中國經濟早已超越了美國,以特朗普的政策,到了2028年,中國拋離美國太多,美國永遠再也追不上中國了。
克魯曼並非對中國友善之輩,但他起碼尊重事實,他這判斷,亦足以說明中國的稀土政策即使只有幾年有效,以後美國也威脅不到中國了。
(香港經濟日報 2025-10-24)
一切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網頁上載的署名論文、評論、影片都屬於作者或講者,其內容與觀點並不代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或澳門科技大學。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