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经济学得主 贡献背后的缺失 (雷鼎鸣)

今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由麻省理工的阿杰莫格卢(Daron Acemoglu)、约翰逊(Simon Johnson)与芝加哥大学的罗宾逊(James Robinson)获得,符合很多行内人的预期。

他们研究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是我的本行,对他们过去的论著也算有点认识。但以个人关系而言,我只认识约翰逊。他是位温文的英国学者,尤记得2002年与他在墨尔本开会,他突然大发议论,说英国人有时会很坏。他此言恐非一时胡言乱语,那时他正与另外两位得奖者研究过去数百年殖民地的问题,其结果正是奠定他们今次获奖的主要基础。


揭示不同制度 怎影响经济增长

制度对经济增长有何影响?这并非轻易可回答的问题。这3位经济学家著作等身,但获得诺奖,主要原因还是他们把过去几百年欧洲人在全球多个地方大搞殖民地所累积的数据及经验,视作一个个天然实验室,助我们辨别出不同的制度对经济所起到的影响。

他们有两大发现。第一、在某些殖民地,其自然环境对欧洲来的殖民者并不安全,例如天气湿热,容易滋生病菌或病毒,增加他们的死亡率。在此情况下,殖民者的主要目标并非建立长治久安的制度,而是想方设法采用压榨性剥削性的制度助他们掠夺资源赚快钱。经济自由、政治自由、人权等,他们殊不感兴趣。在这些地区,几百年后,若非经过革命,制度难有寸进,人民亦不会有诱因储钱投资以改善生活,其经济会依然数百年如一日,一贫如洗。

第二、殖民地的原居民人口众多,反抗力强,很难靠外力推动改革。但殖民者若靠着船坚炮利击败原殖民地的精英后,却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可供剥削。殖民者对这些地方也并无诱因引入有效率的优质制度。像印度此等人口大国,被英国殖民近200年,表面上也引入了民主法治,但压榨性的制度同样不缺。印度被殖民前的工业生产远超美国,其GDP等于世界的27%,但英国结束殖民时,印度GDP已变成只是世界的3%,当中可见压榨之烈。

反之,若殖民地本身人口不多,殖民者大量涌入,或在经过屠杀原居民后,殖民者可大权独揽,他们有诱因引入有包融性及保护到自由的制度,美国及加拿大等便是此类制度。有了此等制度,工业革命较易发芽生根,创造繁荣。

3位得奖者亦有以在美国阿利桑那州及墨西哥边境的一个城市诺加莱斯(Nogales)为例,说明制度对经济表现的重要性。此城市一分为二,一半在美国境内,一半在墨西哥,其人种、气候、地理位置、食物、文化等等因素尽皆相同,但两地制度不一,经济表现亦有天壤之别。

西方学者在谈到制度时,往往会把西式民主看成是终极的灵丹妙药,虽然哈佛的著名经济学家巴洛(Robert Barro)曾把他的研究成果总结为「更多政治权利对经济增长并无作用」,但这并不会减低西方学者试图证明西方民主有利经济的努力。


中国崛起 印证民主非唯一灵丹

3位得奖者也进行过这项尝试(约翰逊并无撰写该论文,但他显然同意其结论)。他们按照Freedom House对全球各国的民主自由评级,把175个国家分为「民主」与「非民主」两类,并用复杂的计量经济工具引伸出一个结论:民主政体有利经济,引入民主后,25年后GDP共可上涨20%至25%。

为何有此等效果?原因是民主政体下入学率可增加,死亡率下降,社会动乱减少,这些都有利于人民愿意投资,生产力上升。

但问题来了,是否西方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真有这些奇效,其他制度却是不行?自中国崛起及西方国家衰落后,「不方便的事实」充斥,样样都挑战这3名学者所代表的西方意识形态。

在Freedom House的数据中,中国被列入为「非民主」国家,但她2023年的人均实质GDP却是1978年的32倍,一骑绝尘,远胜任何国家,这不是给3位得奖者打脸吗?至于入学率,中国的高等教育从1997年新入学的不足100万到了现时每年新生超过1,000万。死亡率上,美国这老牌发达国家竟被中国弯道超车,中国人均寿命已超78.5岁,美国只得77岁。至于投资率,中国GDP的43%用于投资,领先世界。


西方式民主问题屡现 不利经济

逻辑上我们可以有两种出路,一是把中国视为真正的有融合性的民主(正如约翰逊被访问时所称许的民主),那么中国表现好便不会与他们理论有矛盾。二是他们理论有缺失,要使经济表现好有多种途径,并非只得西方的一套,况且西方民主政制近年问题屡屡出现。社会动荡,这些尽都不利经济。

对中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在他们的计量分析中,只视为与几十万人的小国处于同一位置。这当然不妥,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克斯(Jeffrey Sachs)曾指出, 他们假设中国快将崩溃,所以可以把中国抹杀掉。他们的偏颇,亦显而易见。

(香港经济日报 2024-10-18)


一切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网页上载的署名论文、评论、影片都属于作者或讲者,其内容与观点并不代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或澳门科技大学。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