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乱象 走向苏维埃式瓦解道路?(雷鼎鸣)
英国有一位历史学家叫弗格森(Niall Ferguson),近年已移民美国。根据地在史丹福的胡佛研究所,因为其撰写的世界评论影响巨大,还被英王册封为爵士。
弗格森是一位深受英美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的学者,强烈支持美西方形式的民主制度,不相信中国经济可超越美国。但近月他发表的观点,却在极度忧心苏联式的衰败会重现江湖。不过,从强转弱,走向衰败瓦解的主角,他担心要换成美国。
拥护美西方学者 对美显忧心
弗格森的观点,我很多都不同意。不过,美国究竟是一个成功的国家还是一个失败,或正走向失败的国家,却很值得我们探讨,这有利我们对世界未来的判断更准确。
世界近200个国家,各自采用不同的制度,国家的成败,不是完全由制度决定,但制度的重要性显然是巨大的。我不相信有完美的制度,制度内含的优点及缺点,亦会因历史环境的改变而显露或掩盖起来,若一个国家死抱着一种制度,当其潜藏的缺点日益显露时,却缺乏反思与自我矫正,那么这制度及采用它的国家,走向失败是可预料之事。反之,有些制度有很强的生命力,可以历几千年对社会仍有影响,我们一样有必要对它们加以注意。
举个例子,中国2,000多年封建皇朝政府的制度源自秦国,其郡县制使全国有效地组织起来,能一层一层从中央指挥到地方,今天中国仍是使用这制度。一般以为,秦国的成功可归功或归罪于商鞅的变法,但其实早在商鞅的「连坐法」实施前19年,秦献公已出现此法,而向献公提出者正是主张防御的墨子及其传人。
墨家因为要替他们守护的国家有效抵抗战争,除了发明了不少防御工具外,还主张「尚同」思想,即下级意见要紧随长官,全国一层一层,从5人一组的「伍」开始直至国君皆如是。墨子认为若不如此,则「天下之乱,若禽兽然」。我们或许不同意紧跟长官,但却不能否认就算在今天,尤其是在面对严重的外部挑战时,「尚同」思想能颇有效地统一人民思想,把整个国家的资源组织起来,共抗外敌。一个国家成功或失败,往往不在于其制度说来可否天花乱坠,而是有无实效,黑猫白猫,捉到老鼠便是好猫。
回到美国,她的制度在历史上绝非一成不变,否则她未必可生存到今天。1776年发表使人心情激荡的《独立宣言》时,其实连宪法也没有,在1777年只有一份5页纸的《邦联条例》,得到13州认可。但当时美国人的主流思想是不想联邦政府有重大权力,连总统也无实权,只是在国会开会时坐上主席位过过瘾而已。联邦政府最缺的便是向国民征税的权力,各州对替联邦政府征税也无甚共识。
美政府欠债利息 超军费开支
此事的改变,是在1789年重写的一份全新《宪法》之后,此法大大的增强了总统的权力,最重要的是联邦政府可直接向人民征税及征收贸易关税。此事本与《独立宣言》所声称的人民生而平等、可追求自由等理念不相符,若非强制,谁会愿意向政府交税?《宪法》立法前受到的阻力巨大,它能勉强通过,一是因开国之父之一、经济天才咸美顿(Alexander Hamilton)的策略,他知道当时各州尽皆欠债累累,便建议联邦政府替各州政府的债务包底,但必须给联邦政府征税权。二是因为有几位「名笔」,在报章上写了85篇传世的《联邦人文献》(Federalist Papers),为宪法与反宪法者作了激烈的笔战。若无中央统揽大权,这13个组织散漫的小州,根本不可能进行多场战争,把美国本土大幅扩大,获取大量资源。
到了今天,曾经非常成功及强盛的美国,虽然基本制度与200年前大致相同,甚至更多人民获得投票权,但衰象已呈,弗格森曾撰文罗列了一大堆。例如在某些贫穷地区,婴儿死亡率已上升至每千人有13人夭折。从前政府财政赤字高于本地生产总值(GDP)2%已是警号,现在已高于5%,30年后估计会上升至8.5%。现时联邦政府每年偿还欠债的利息,已高于其冠绝全球的军费开支。此种欠债利息的开支不可免地会压缩美国的军费,这对世界是好事,但弗格森却已在担心美国将来打不过中国了。
美人民对国家制度 已失信任
现实的严酷,利益集团各为其私利所造成的损伤,一早已被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Mancur Olson)所预言到,但更要命是直接侵害了美国人的自信与活力。据弗格森引用的数据,美国人民与苏联解体前十分相似,对本国的各种制度都失去信任!最高法院、银行、公立学校、总统都分数甚低。传媒信任度低于20%,国会信任度低于8%。现时外强中干,与苏联何其相似!
美国变得如此「国之不国」、「民之不民」,弗格森归罪为美国左翼思潮泛滥,美国的「民主」制度,对此种思潮并无足够防御力。
(香港经济日报 2024-11-1)
一切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网页上载的署名论文、评论、影片都属于作者或讲者,其内容与观点并不代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或澳门科技大学。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