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這中央的掌上明珠 (雷鼎鳴)

上週三至五(18至20日),澳門回歸25周年紀念,國家主席習近平赴澳視察兼主持新特首宣誓儀式,並在12月19日到我現時工作地點澳門科技大學參觀訪問。

我適逢其會,近距離的觀察習近平主席的訪問。校方把此事視作歷史性的大事,自然作好一切準備。有大批學生夾道歡迎及夾道相送,及在圖書館外大堂聽習主席演說,事前都有綵排,以防意外。

習主席早上10時半在大堂出現並演說,學生6時便已集合等候。不要以為要他們這麼早起來,他們便會感到苦不堪言。我現場所見,他們興奮激動之情溢於言表,裝不出來的,等候期間還唱了不少歌曲打氣,青春便如此動人!

在隔了兩天的分享會中,可清楚感受到不少在場師生把這次訪問視作他們一生中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校方也肯定把它看成是校史中的里程碑及大學的成就。


澳人口不到70萬 財儲卻超港

年前哈佛大學曾在中國進行過長時間的民意調查,發現人民對政府的擁護度高達90%以上,冠絕全球,這與西方政客與媒體所希望給予別人的印象,大異其趣。從這次觀察看來,哈佛的調查更符合實際。

習近平在演說中把澳門形容為中央的「掌上明珠」,在香港頗引起羡慕及對香港自身的恨鐵不成鋼。記憶所及,其實中央也曾把香港形容為「掌上明珠」,港人毋須失落。

澳門以彈丸之地能得此稱號,實有其了不起的成就支撐著。一個丁點大的地方,人口不到70萬,2023年人均GDP竟達52.87萬港元,比同期香港的39.56萬港元高出33.6%。在金光大道與澳科大交界的圓形地天橋放眼遠眺澳門的璀璨,你不會懷疑此地的旅遊博彩業早已將拉斯維加斯遠遠拋在後面。過去幾年,澳門雖被新冠重創而且年年派錢,但政府財政卻依然年年保持盈餘,今年9月財政儲備高達6,170億澳門元,香港縱然人口是澳門的11倍,財政儲備卻跌破了6,000億,而且這還未有扣掉香港政府的欠債!其他亮麗的數字也甚多,例如澳門的人均壽命超過85歲,在世界中僅次於另一賭城摩納哥的89歲。高等院校學生也從1999年的8,909名學生擴充至2023年的55,611人,基本上已做到誰想讀大學都可入學的目標。


澳成果斐然 一國兩制鮮活例子

習近平及中央厚愛澳門,除了澳門真有實力以外,也許還另有一重要原因。香港與澳門都實施「一國兩制」,香港問題比較複雜,港人幾年前已領教過,在境外勢力明的暗的幹擾下,不設防的香港可以被搞得一團糟,反觀澳門,外部勢力影響不大,反而是一個較為純淨的「一國兩制」實驗室,而且實驗成果斐然,以後有人批評「一國兩制」時,中央倒可亮出澳門這鮮活例子,平息眾議,這怎叫中央不對澳門讚譽有嘉?

你若以為習近平只看到澳門的成績,看不到她面對的挑戰,那便大錯特錯。我主理的澳科大「發展經濟學研究所」事前與清華大學的「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合作,檢視了澳門的發展經驗及政策研究,已完成報告的上半部,所以我對習主席的用語十分敏感。他期盼澳門經濟要「適度多元化」,這正是關鍵所在,此詞包含「適度」及「多元化」兩部分,都是精準的要求。


適度多元化 拓「高精尖」科技

眾所周知,澳門得天獨厚,是全中國唯一一處可容許博彩業的地方。有此優惠政策,澳門可把本來流到國外的賭款截回澳門,經濟可保繁榮。但若只靠博彩業及與其同步變動的旅遊娛樂業,她的經濟會因外部環境的變動而大幅波動,所以必須用經濟多元化來化解之。但多元化卻不能過火,放棄博彩業自然不智,而且澳門人口較少,絕不可能同時搞出多個不同而又發達的經濟板塊,所以選擇發展甚麼,便要十分講究,不能盲目。

習主席到澳科大視察,是他第一次訪問港澳的大專院校校園,澳科大得此殊榮,估計是因為她有兩個國家實驗室,研究中草藥及太空科技,去年發射的澳科大人造衛星一號,更曾得到習主席來信嘉許,我的同事張可哥教授團隊,立了大功。此例亦讓習主席得到根據,澳門的多元化,不用排除「高精尖」的領域。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我們在成績面前更應尋找短板。就我的觀察及與同事的交流,澳門人有點過分舒服,她的人均GDP高於香港,但在職人員月薪中位數是19,417港元,比香港的月薪中位數21,900元差了12.8個百分點,但這可靠每年一次派錢及各種十分慷慨的福利補償。在幾乎與世無爭和平環境中,普通人民很難培養出一種隨時願意奮身戰鬥的戰狼性格,有此鬥心之人或許更一早去了香港或內地拼搏。留在澳門的,過著平凡日子賺取比香港低的薪水及領取福利便可。當然不是所有澳門人都如此,但若此種心態變得普遍,便不會有利於她闖出新天地,打造出新質生產力,及將其經濟多元化。不過,也許不少港人也有此「毛病」。

(香港經濟日報 2024-12-27)


一切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網頁上載的署名論文、評論、影片都屬於作者或講者,其內容與觀點並不代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或澳門科技大學。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