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雙赤」困境 關稅戰解決不了(雷鼎鳴 )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的關稅政策朝令夕改,不但又一次印證了此人的反覆無常不可信賴,亦使到美國政府一片混亂,無所適從。
君不見執行美國貿易政策的最高級官員、貿易代表格裡爾(Jamieson Greer)在國會遭議員質詢時,才剛知悉美國暫時撤銷了對中國以外所有國家及地區的額外關稅,以致一臉懵懂,十分無奈?美國海關的5萬名員工,亦由於應付不了顛三倒四的政策,人手嚴重不足,幾陷於停擺。
美國頹敗在前 難有精妙後著
美國本來人才濟濟,很多人見不慣美國如此頹敗,還在猜測她是否胸有成竹,精妙後著會接踵而來?我看她沒有,原因是有識之士都懂得要遠小人、近君子,但現時美國是昏君主政、奸臣當道,一個個只懂阿諛奉承,哪會有《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智慧?
美國被這幫人舞來舞去,十分慘情,以致其名士大儒紛紛出來發警告,這樣搞下去會使人民對美國政府失去信心,危機一觸即發。市場也一如他們所料,出現「股債滙三殺」,嚇得特朗普不得不暫時縮手。但當然,他就算一敗塗地,也會宣佈自己勝利了。
中國以至香港應怎樣應對這場關稅戰?特朗普雖政策混亂,連自己目的也搞不清,但我們仍可從美國要面對的困局中,推導出她要走上哪一條路。我相信她終要應付起碼3個問題:第一是貿易赤字背後的金融危機;第二是能否重建美國製造業的生產鏈;第三是能否脅迫其他國家遏制中國的發展。本周先談第一個問題。
貿易赤字本來並非問題,它只是更深層次問題的表面徵象,只是特朗普不學無術,搞錯了對象,又誤以為關稅是減少貿赤的萬應靈方。那麼,貿赤的性質是甚麼?假如一個國家的內需大於自己能生產的總值,這個缺口便要靠從外國來的淨進口去填補,這便是貿赤。這好比你每月開支10萬元,收入只得9萬元,又無儲蓄,那麼你便只有借入1萬元以下供你花霍。
內需包含人民及政府的消費和投資,美國去年貿易赤字9,184億美元,反映其國家的內需開支比其本地生產總值(GDP)多出9,184億美元。我們再看美國聯邦政府的財政收支,去年收入約4.9萬億美元,開支則約6.74萬億美元,財政赤字約1.83萬億美元(不要太在意四捨五入的影響)。從這組數字看來,只要政府的財赤能完全消滅,內需便可減少1.83萬億美元,貿易赤字不但也可完全抹掉,還可能有近9,000億美元的貿易盈餘。豈不妙哉?當然,若人民也能節衣縮食,共度時艱,減少開支,也可起到這效果,但要人民減少消費,便要靠經濟衰退或通脹,政治上很不討好,後遺症太多,更應注意的,是美國政府是否能解決這1.83萬億美元的財赤?
這卻很難,美國政府開支中,有些是剛性開支。她的退休保障是隨收隨支的,今天的老人年輕時交了稅支付當時的退休者的福利,你現在不再付款讓他們有退休福利,政治上不可行。美國的隨收隨支退休金,等於政府開支的22%,加上性質相近的長者醫療福利開支佔政府開支的13%,一般醫療開支的13%,政府欠債償還利息14%,退伍軍人福利的5%,加起來已是政府開支的67%,這些都基本上動不了。剩下的開支是2.25萬億美元,馬斯克(Elon Musk)揚言要減掉2萬億美元,是否不切實際?在這筆餘下的2.25萬億美元的開支中,最大的一項是軍費,差不多有9,000億美元,若能減,世界稱善,但美國肯撤掉全球近800個海外軍事基地,又不到處發動戰爭嗎?不肯的話,在可見的將來我們絕難看到她能平衡收支,使36.3萬億美元的債務停止上升。美國早已掉進一個自掘的陷阱中,別的國家沒有剝削她。
貿赤與美元霸權 屬共生之物
大幅增加關稅可否解決她的財赤與貿赤,即經濟學家熟悉的有內部關連的「雙赤」(twin deficits)?效果可能剛剛相反!舉個例子以利思考,假設關稅大至等同美國經濟與世界稅鈎,美國變得全面自力更生,貿赤消失。但沒有貿赤的話,意味著美國再沒有開動印鈔機去購買外國貨物,那麼外國便不但再無新的美元借給美國,而且也無誘因持有過去買下的美國債券,反而要美國還債了。美國政府只能向自己人借錢,外國人不借,利率會上升,美元霸權崩潰。
特朗普不明白,貿易赤字與美元霸權是共生之物,去掉一邊,另一邊也不能維持太久。美國最應該做的,是減少消費,投資未來的生產力,假以時日,財赤貿赤可紓緩。
華續投資高科技 防被卡脖子
美國應感覺到「雙赤」的壓力,也害怕世界失去對美國政府及美元的信心,但她是處於困獸鬥的心態中,否則不會連併吞加拿大及格陵蘭的念頭也會出現並形之於口。面對著一個病急亂投藥的美國,中國的最適當回應是甚麼?第一,人民幣滙率應保持穩定,輸美商品(若仍有)要加價,不是減價,美國若無中國商品,根本活不下去,要使到美國政府與人民都清楚知道沒有中國商品他們生活便很艱難,這樣才可防止其政府將來再次胡思亂想,恩將仇報;第二,擴大或新增與其他國家的自由貿易圈,繼續實施開放政策;第三,繼續投資教育及高科技,杜絕在科技上被人卡脖子的風險。
(香港經濟日報 2025-4-18)
一切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網頁上載的署名論文、評論、影片都屬於作者或講者,其內容與觀點並不代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或澳門科技大學。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