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奮進 美國自殘 強弱逆轉 (雷鼎鳴)
兩軍相遇,誰勝誰負往往不需交鋒後才會知道。兩軍的士氣與事前的備戰工作孰好孰劣,早已把答案告訴我們。「修昔底德陷阱」尚未有把中美推向軍事衝突,但影響一樣深遠的關稅戰,且是世界大戰,卻已經開打。
關稅戰早在7年前已被特朗普(Donald Trump)發動,討不了好;其後拜登(Joe Biden)上臺,並未悔改,反而加碼,以致4年前,時任中國主管外事工作的政治局委員楊潔篪在阿拉斯加對著美國對手高呼:「我們把你們想得太好了!」中國從此加緊備戰,不存幻想。
京備戰7年 儲備晶片減對美倚賴
中國國際關係上的主導思想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本來只想各國互利合作,大家一起享受合作紅利,但美國政客不領情,也屬無奈。平情而論,若7年前美國便如今天般的對中國極限施壓,中國雖也扛得住,但會辛苦很多,但多了7年的此消彼長,美國敗局已呈。這7年內中國做了些甚麼?美國又做了甚麼?
7年前,中國的心腹大患是在某些高科技項目上可以被美國卡脖子,但經過大量投資科研後,中國的高新科技井噴式湧現,就連晶片與人工智慧也有突破,更遑論太空科技、導彈、無人飛機、6代戰機等多種項目已有淩駕美國之勢。7年時間又容許中國儲備了兩年糧食與晶片,出口市場減低了對美國的倚賴,與世界的貿易總額則增加了50.1%,中國的製造業總產值還躍升至全球的35%,是唯一的超級大國。
反觀美國,先要經受特朗普第一任的治國無方,人民預期壽命縮減,新冠期間更死掉百多萬人,比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41.68萬人陣亡還慘烈得多!拜登主政,卻又把俄羅斯推向了中國,內政上則被所謂的「覺醒文化」帶著走上極左路綫,「零元購」、槍殺案、吸毒氾濫等問題導致社會分裂。特朗普上臺後不足百日,其關稅大棒已弄至天怒人怨。此種對中國有利的形勢,得來不易。
若論前景,最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被昏君治國,他遠君子、親小人,不明白美國處於甚麼形勢,更有甚者,自殘舉措一樣接一樣,使人目瞪口呆。以致縱然中國勝出,也頗使人有勝之不武的感覺。美國在如何自殘?
美國宣稱關稅戰的目的之一是保護她的製造業,把就業職位帶回美國。製造業有無受到保護暫且不討論,但美國本來佔有優勢的服務業卻已被狠狠打擊。舉幾個例子。
美國本是旅遊大國,去年遊客人數7,700萬人,世界排第三。但近月屢傳出有入境美國遊客在海關被搜查手機及電腦,若發現在社交媒體上載有反對以色列在加沙種族滅絕的觀點,便要遞解出境。反種族滅絕何罪之有?此事激怒了不少歐洲遊客,以致3月份訪美遊客(不包括加拿大及墨西哥)銳減12%,加拿大經陸路到美的更斷崖式下降31.9%。這些數字尚未反映4月初狂加關稅的影響。
美亂撤留學生簽證 停哈佛撥款
高等教育本是美國國力的根基,她擁有多所世界最好的大學,不但有能力吸納全球精英到那裏就讀及畢業後留下工作,還使到美國的科研長期處於領先地位。就算只論外國學生(大約有110萬人)所交學費及開支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2023至24年度也有438億美元。如此會生金蛋的鵝,特朗普也不放過,近月數以百計的外國學生被公開或秘密逮捕並被取消學生簽證,這些人沒有犯法,但卻會被加以莫須有罪名。
此種舉措,打算留學美國的精英不能不重新思量,這對美國的服務業出口(教育也是服務業)有即時打擊,亦阻礙了美國吸納人才的百年大計。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因不肯認同美國政府要求的改變校政及課程,被特朗普施壓,停止了哈佛從聯邦政府所獲的資金,又說要取消其取錄外國學生的資格。
哈佛是全球最富有及影響力最大的學府,其用作投資的資產高達532億美元,去年開支則有64億美元,收入中的45%是靠持續的捐款所支持,聯邦資助只佔其收入的11%、約7.1億美元,幾乎全部都是用在科研上的。特朗普此舉愚不可及,哈佛的軟實力及地位,可能比美國政府還要高,特朗普弄不死哈佛的,社會會大力支持哈佛。美國與中國在科研上爭霸,特朗普卻把哈佛傑出學者所作的科研斬斷經費,中國可能要大喜過望了。
狂人多變 股債滙三殺美元陷危
美國最重要的服務業是金融,金融的核心是美元霸權,要維持此霸權,最重要的是保持世界人民對美元的信心。但特朗普反覆無常的關稅戰已使到此信心大幅減弱,「股債滙三殺」在4月初出現,已現美元危機的徵兆。這不是自殘行為嗎!
(香港經濟日報 2025-5-2)
一切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網頁上載的署名論文、評論、影片都屬於作者或講者,其內容與觀點並不代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或澳門科技大學。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