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战 何时才是谈判良机?(雷鼎鸣 )
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扭尽六壬,希望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给他打电话,但中方没有理会。甚么时候谈,在甚么条件下谈,还是干脆不谈,已是关税战博弈中,中国重要思量的战略。
2017年特朗普政府下手对付中兴通讯,并要其缴交11.9亿美元罚款之时,中国官方把身段放得颇软,并无跟美国硬碰。但随后美国无理地不断打压华为,又启动贸易战,中国则沉着应付,谈谈打打,美国也讨不到甚么好处。
拜登(Joe Biden)上任后,2021年阿拉斯加的中美会谈,时任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说:「我们把你们想得太好了。」是中国政策的拐点,从此中国对美国政府的意图不再存在幻想。
港澳办主任夏宝龙虽不是负责外交的官员,但他说美国不只是要中国的税,而是「要中国的命」,颇能反映中央的判断。但即使两军对垒,一样可以打打谈谈。中国为何目前仍不理特朗普?我相信有几个因素决定中国何时想谈。
待物价飙缺货 让美政客感到痛
第一个因素是,中国明白美国政客与传媒过去近10年的反华抹黑,其产生的效果不是短期内便会消失。美国管治精英鼓动媒体反华,媒体抹黑中国的报道泛滥,使到政客即使知道与中国对抗并不符合美国利益,也不敢不人云亦云,以反华为己任,否则恐怕选票难保。在此态势下,政客愈是采纳鹰派路线,愈是能安抚心中深处恐惧美国被中国超越的不安感,所以就算中美可以很快在关税问题上达到协议,过不了多久,美国也会故态复萌,通过不同的途径企图霸凌中国。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为免美国没完没了的找中国麻烦,最好的策略便是要美国政客感到痛,痛的时间愈长,他们的记忆便更深刻一点。对美国人民而言,当美国的高关税弄得物价飞涨,就业职位又回不到美国,经济且陷入衰退,他们便更能看清中国对美国的帮助有多大。现时美国民间仍有库存的中国商品,再多等两三个月,中国商品(药物、玩具、家电用具等等)再买不到,大家心焦如焚时,才是中国谈判的较好时机。拖得愈久,美国人民对关税战的危害便愈印象深刻,较难受骗。
美不停吹风与华贸谈 迷惑他国
第二个因素是中美双方都在大搞合纵连横。美国用关税威胁其他国家,若不加入美国一伙打击中国,便加她们关税。中国则告诉这些国家,中国会顶着美国的压力,不会妥协,其他国家若不理会美国,团结起来,美国也不敢加关税,因为这不但会使美国孤立自己,而且飞升的物价也会使美国人受不了。美国的市场稍大于中国,但中国的制造业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各国亦知没有了中国,整个世界的生产供应链会大受破坏,大衰退或甚至萧条难以避免,但要她们有勇气面对美国的压力,中国须做一个榜样,便是带头顶住美国。
中国若与美国过早谈判,容易使人误会中国也受不住压力。美国不断吹风,说中国与美国一直在谈,便是想迷惑其他国家,要她们早日屈服。所以中国屡有声明,根本没有与美国就关税问题有任何谈判。至于中美的其他事项,两国有沟通管道,则没有问题。
第三个因素是美元与美债对美国财政压力不断加大。众所周知,美国政府欠下巨债,2025年4月,美国政府共欠公众28.96万亿美元债务,政府不同部门之间互欠的则是7.26万亿美元,合共36.22万亿美元。此等债款更以平均每天44.2亿美元的速度增长。更要命的是,虽然美国本应处在减息周期,但据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Joint Economic Committee)的纪录,各种形式的欠债平均利率居高不下,共达3.347厘,比1年前的3.277厘或5年前的2.213厘都要高。这自然推高了每年政府偿还利息的开支,且在可见的将来,难以下降。
为何利率减不了?近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因为特朗普胡乱的关税政策。他的反复无常,连日本这个不敢得罪美国的国家也大沽美债。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近日股东会中,除了批评关税战完全错误,并且是一战争行为外,还十分看淡美元。此观点有道理,若非关税战,各国对美元的可靠性或许会乐观一些。
待美债压力沉重 更利中方谈判
对中国而言,手中的美债也是谈判的筹码之一,卖出几百亿已足可引起市场震动。在关税战中,多等一会待美债压力更沉重时,才与美国谈判更有利。时间向中国倾斜,中国多等几个月损失不大,但美国可受不了。
我相信这一两个月中国与美国在关税问题上,谈不了也谈不出甚么东西。中国可好整以暇的与其他国家扩展贸易关系。在美国发动的关税战后,这些国家也有强烈诱因发展与中国的贸易。
若关税战美国输掉,她会否便痛改前非?不大可能,反而是会考虑其他手段,例如金融战攻击中国。美国胜不了中国,但中美相争的格局10年内不会根本改变。
(香港经济日报 2025-5-9)
一切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网页上载的署名论文、评论、影片都属于作者或讲者,其内容与观点并不代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或澳门科技大学。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