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稅戰 何時才是談判良機?(雷鼎鳴 )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扭盡六壬,希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給他打電話,但中方沒有理會。甚麼時候談,在甚麼條件下談,還是乾脆不談,已是關稅戰博弈中,中國重要思量的戰略。
2017年特朗普政府下手對付中興通訊,並要其繳交11.9億美元罰款之時,中國官方把身段放得頗軟,並無跟美國硬碰。但隨後美國無理地不斷打壓華為,又啟動貿易戰,中國則沉著應付,談談打打,美國也討不到甚麼好處。
拜登(Joe Biden)上任後,2021年阿拉斯加的中美會談,時任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說:「我們把你們想得太好了。」是中國政策的拐點,從此中國對美國政府的意圖不再存在幻想。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雖不是負責外交的官員,但他說美國不只是要中國的稅,而是「要中國的命」,頗能反映中央的判斷。但即使兩軍對壘,一樣可以打打談談。中國為何目前仍不理特朗普?我相信有幾個因素決定中國何時想談。
待物價飈缺貨 讓美政客感到痛
第一個因素是,中國明白美國政客與傳媒過去近10年的反華抹黑,其產生的效果不是短期內便會消失。美國管治精英鼓動媒體反華,媒體抹黑中國的報道氾濫,使到政客即使知道與中國對抗並不符合美國利益,也不敢不人云亦云,以反華為己任,否則恐怕選票難保。在此態勢下,政客愈是採納鷹派路綫,愈是能安撫心中深處恐懼美國被中國超越的不安感,所以就算中美可以很快在關稅問題上達到協議,過不了多久,美國也會故態復萌,通過不同的途徑企圖霸淩中國。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為免美國沒完沒了的找中國麻煩,最好的策略便是要美國政客感到痛,痛的時間愈長,他們的記憶便更深刻一點。對美國人民而言,當美國的高關稅弄得物價飛漲,就業職位又回不到美國,經濟且陷入衰退,他們便更能看清中國對美國的幫助有多大。現時美國民間仍有庫存的中國商品,再多等兩三個月,中國商品(藥物、玩具、家電用具等等)再買不到,大家心焦如焚時,才是中國談判的較好時機。拖得愈久,美國人民對關稅戰的危害便愈印象深刻,較難受騙。
美不停吹風與華貿談 迷惑他國
第二個因素是中美雙方都在大搞合縱連橫。美國用關稅威脅其他國家,若不加入美國一夥打擊中國,便加她們關稅。中國則告訴這些國家,中國會頂著美國的壓力,不會妥協,其他國家若不理會美國,團結起來,美國也不敢加關稅,因為這不但會使美國孤立自己,而且飛升的物價也會使美國人受不了。美國的市場稍大於中國,但中國的製造業是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各國亦知沒有了中國,整個世界的生產供應鏈會大受破壞,大衰退或甚至蕭條難以避免,但要她們有勇氣面對美國的壓力,中國須做一個榜樣,便是帶頭頂住美國。
中國若與美國過早談判,容易使人誤會中國也受不住壓力。美國不斷吹風,說中國與美國一直在談,便是想迷惑其他國家,要她們早日屈服。所以中國屢有聲明,根本沒有與美國就關稅問題有任何談判。至於中美的其他事項,兩國有溝通管道,則沒有問題。
第三個因素是美元與美債對美國財政壓力不斷加大。眾所周知,美國政府欠下巨債,2025年4月,美國政府共欠公眾28.96萬億美元債務,政府不同部門之間互欠的則是7.26萬億美元,合共36.22萬億美元。此等債款更以平均每天44.2億美元的速度增長。更要命的是,雖然美國本應處在減息週期,但據美國國會聯合經濟委員會(Joint Economic Committee)的紀錄,各種形式的欠債平均利率居高不下,共達3.347厘,比1年前的3.277厘或5年前的2.213厘都要高。這自然推高了每年政府償還利息的開支,且在可見的將來,難以下降。
為何利率減不了?近期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正是因為特朗普胡亂的關稅政策。他的反覆無常,連日本這個不敢得罪美國的國家也大沽美債。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近日股東會中,除了批評關稅戰完全錯誤,並且是一戰爭行為外,還十分看淡美元。此觀點有道理,若非關稅戰,各國對美元的可靠性或許會樂觀一些。
待美債壓力沉重 更利中方談判
對中國而言,手中的美債也是談判的籌碼之一,賣出幾百億已足可引起市場震動。在關稅戰中,多等一會待美債壓力更沉重時,才與美國談判更有利。時間向中國傾斜,中國多等幾個月損失不大,但美國可受不了。
我相信這一兩個月中國與美國在關稅問題上,談不了也談不出甚麼東西。中國可好整以暇的與其他國家擴展貿易關係。在美國發動的關稅戰後,這些國家也有強烈誘因發展與中國的貿易。
若關稅戰美國輸掉,她會否便痛改前非?不大可能,反而是會考慮其他手段,例如金融戰攻擊中國。美國勝不了中國,但中美相爭的格局10年內不會根本改變。
(香港經濟日報 2025-5-9)
一切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網頁上載的署名論文、評論、影片都屬於作者或講者,其內容與觀點並不代表發展經濟學研究所或澳門科技大學。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