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大而美》背后 政治利益考虑 (雷鼎鸣 )

2025/07/18

美国国会以轻微票数差距通过了《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此法案是多年来美国涵盖面最广的财政法案,涉及项目数以百计,说它「大」是对的,但说它「美」却言过其实。

美国多个民调结果都显示出,大多数美国人对这法案都持反对态度,共和党可能会因它而失去一部分民心。

这份长篇法案其实很能集中反映美国利益集团的影响力,只要看看钱用在哪里,有甚么项目被删扣掉,我们便大可明白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要争取甚么人,不重视甚么人。对港人而言,这个《大而美法案》也可为我们展示出,一个全球霸权在走向衰落时,她的内部会出现甚么变化。


大削福利 堵截非法移民转视线

这个财政法案最突出的特色是她很难摆脱别人对它「劫贫济富」的批评。在个人入息税方面,它是把2017年特朗普第一任时通过的原本只在2017至2025年才生效的减税方案永久化。我不反对减税,这能济富也能济贫,但法案有削减开支也有增加开支的部分,最被特朗普政敌批评的,是穷人的福利大减。这主要有两项目,一是其医疗补助(Medicaid)提高了门坎,申请人若非要照顾儿女,19至64岁人士必须平均每月工作80小时以上的才有资格。这个门坎提高后,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会得不到医疗补助。第二个项目是营养补贴,这大致等于过去穷人所领取的粮食券。两个项目开支被削减,几年下来,可省回近万亿美元。

特朗普此举反映了他对不同族群利益的优先次序,他削减穷人利益,政治上相当危险。用选票来算,他的权力基础是所谓的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群众。这些人一般教育及收入程度都较低,取消了他们部分人的医疗福利,终会引起不满,削弱特朗普的群众基础。要知道特朗普是一名富商,与MAGA群众有着天然的差别,这些人支持他是异数,当发现不符自己利益时离弃他,恐怕是迟早之事。

特朗普当然不会甘于失去MAGA群众的支持,他需要做点补救工作,最方便的工具便是把非法移民当作代罪羔羊,转移视线。美国近年出现大量治安问题,而同时亦有不少非法移民潜藏在境内或从边界涌入。他们有些是打黑工,抢劫犯罪的恐怕也不少。MAGA群众对他们一般十分反感,就连华裔美国人大多对他们也充满戒备,以防他们到自己店里打劫。

不过,民主党所代表的白左自由派思想,对非法移民较为包容,有时甚至到走火入魔地步,颇引起MAGA群众的不满。近日旧金山有名小偷跑到连锁店Walgreen内偷了瓶洗发精,被一名华裔的店长发现,双方大打出手,都受了伤。告上法庭后,华裔竟被定罪,说他用暴力袭击他人不对。此种判决颇能引起公众愤怒,要知道,在加州被偷被抢950美元以下,找警察也没用,他们不会受理,这店长除了自己还击匪徒还能怎样?


拒补贴绿色能源 改撑传统油企

现在特朗普要大量堵截非法移民,颇能引起MAGA的共鸣。我看《大而美法案》中,用在堵截、打击非法移民并把他们递解出境,用的资源高达1,500亿美元,是美国政府执法部门中经费最多的。特朗普希望每年能把100万非法移民递解出境,十分大手笔,又打算4年内共耗费450亿美元增加10万张拘留床位(每床位用45万美元!)。为何如此大张旗鼓用这么多钱对付非法移民?我相信这是在演一场戏,演给MAGA群众看,延长他们支持特朗普的时间。

能源是法案的另一重点。马斯克(Elon Musk)与特朗普闹翻,重点之一是特朗普不再补贴电动汽车及绿色能源的发展。本来电动车、风力发电、太阳能等都是极重要的制造业方向,但特朗普对它们没兴趣,原因应该是他需要石油公司的支持。

国防开支在法案中又增加了1,500亿美元,其中290亿美元用在造船上。这点并不奇怪,特朗普从前表示打仗不划算,不喜欢战争,但近月看他从派飞机轰炸伊朗开始,可能又再陷入美国过去总统的宿命,被军工综合体拿捏着,不惜削减人民医疗开支也要大增军费。


大增军费鄙视教育 打击美国运

对美国国运最沉重的打击是特朗普政府对知识与科技的鄙视。打压哈佛等大学我们记忆犹新,法案中对大学从筹款中得来的捐助所作的投资回报居然也要打主意,税率1.4%至8%,愈多资产的大学,税率便愈高。

我们也应注意,截至今年5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的经费已被大幅削减,数学物理化学等,减少了67%,生物52%,工程57%,国家健康局(NIH)提供的研究经费一样不能幸免。不投资在教育及科技上,等于没有未来,但特朗普此等民粹主义者,对科学家不会有应有的尊重。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估计,《大而美法案》在2034年之前会为美国再增加2.8万亿美元的债,这是将来的美国人要负担的。特朗普并不在意下一代的利益。

(香港经济日报 2025-7-18)


一切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网页上载的署名论文、评论、影片都属于作者或讲者,其内容与观点并不代表发展经济学研究所或澳门科技大学。

All papers, commentaries, and video-recordings posted at the webpag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belong to the authors or speakers. The contents and views expressed there do not represent those of the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e 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